車輪滾滾,駛過七十五載光陰;筆意綿綿,寫不盡游子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故鄉情。近日,“烽火長河濉溪新程——建縣75周年主題征文”評選結果揭曉,濉溪籍青年作家楊坤的散文作品《車輪滾滾》以真摯的情感和獨特的視角打動了評委,榮獲一等獎。
11月10日,作為此次主題征文系列的開篇之作,《車輪滾滾》在“濉溪作家”公眾號首發。那一日,這位常年工作在省城的游子,將他的文學鄉愁向記者娓娓道來,言語間滿是對故土的眷戀與自豪。
車輪聲里,聽見濉溪七十五年變遷
今年適逢濉溪建縣75周年,征文活動由中共濉溪縣委宣傳部、縣文聯主辦,縣作家協會承辦,以“尋根鑄魂話巨變”為主題,旨在引導全縣人民回顧歷史、感悟發展、凝聚奮進力量。
“交通工具的變遷,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的發展軌跡。從駕車子、三輪車、自行車,到四輪車、小轎車、新能源汽車,再到即將投用的淮北西站……每一種車輪,都承載著我與家鄉共同成長的記憶。”楊坤說,看到征文啟事,“車輪滾滾”這四個字,便不由自主地浮現在腦海中。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鉤陳起收麥子、交公糧、趕大集、溜鄉等一幕幕往事。那些碾過光陰的車輪,既是時代的記錄者,亦是一部民族奮斗史。”在濉溪縣作家協會主席梁作成看來,《車輪滾滾》以時間為經,以情感為緯,將家鄉的風土人情、交通工具的變化盡書筆端,描繪出一幅鄉村巨變畫卷。
在楊坤筆下,這些滾滾的車輪聲,“早已化作血脈里的奔流,推著我,也推著時代,一次次駛向遠方。”
故鄉,是他寫作的根與魂
楊坤是濉溪劉橋人,對故鄉始終懷有深沉而復雜的情感。他說:“故鄉是情感的起點,更是我文學創作的源泉。那些遠去的記憶、逝去的人,還有身邊的感動、城鄉的巨變,都值得被記錄下來。”
這種“記錄”,不僅體現在《車輪滾滾》中。近年來,楊坤陸續完成《這里是滁州》《這里是阜陽》等安徽十六城的散文創作,作品分別發表于各地市委機關報,部分甚至以整版形式呈現。細心讀者不難發現,每一篇文章中,都有家鄉的影子在閃動。
在《這里是馬鞍山》中,他寫道:“馬鞍山是我常去且鐘情的城市,淮北則是生我養我、魂牽夢縈的故鄉。我一直篤信,這兩座城市有著諸多異曲同工之處,酒與詩,煤與鋼,綠水與青山,使命與夢想,相似之緣,妙不可言。”
而《運河悠悠載家風》《這里是淮北》《見字如面》《金華有故人》等作品,更是直接以淮北為背景創作,深受讀者喜愛。有網友在《運河悠悠載家風》文末留言:“這篇文章既有文化底蘊又充滿生活氣息,像一杯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味。”
從新聞到散文,用不同的筆寫同樣的深情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楊坤從小懷揣文學夢。中學時代,他的散文《澎湃的心潮》在《農村孩子報》征文比賽中獲獎,點燃了他對文字的熱愛。警校畢業后,他自考新聞學專業,最終成為一名媒體人,如愿與文字結緣。
從警校到新聞一線,楊坤轉換了戰場,卻不曾改變戰斗的姿態。在另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以筆為戎,扎根民生沃土,書寫人間冷暖,以筆為號,吹響時代強音。二十年的新聞生涯中,他采寫了大量報道,多次榮獲安徽新聞獎一等獎及其他各類好新聞獎。他曾采訪過淮北一位患病卻堅強的姑娘,報道引發社會廣泛共情,全國愛心人士為女孩捐助數十萬元。
在他看來,新聞是客觀的、冷靜的,散文卻是炙熱的、溫情的。“新聞無法抵達的情感,在散文的世界里可以盡情抒發。”他說。
“正如‘寫作’一詞,‘寫’在前、‘作’在后,唯有勇敢下筆,才能將思緒鋪展于紙上。若只停留于想象,再豐沛的情感,終究不過是紙上談兵。”而長期的新聞訓練,也錘煉了楊坤從細微處發現感動、捕捉真實的敏銳眼光。生活中的他,除了熱愛寫作,還酷愛跑步,尤其喜歡在慢跑中構思作品。他說,這兩項愛好一靜一動,卻彼此相通,“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寫作也是一場長跑。”
以散文之名,講述精彩淮北故事
近年來,楊坤在工作之余堅持散文創作,筆耕不輟,作品時常發表在《人民日報》《中國副刊》《安徽日報》等報刊,他也成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合肥市作家協會會員。
在他心中,淮北是一座充滿故事的城市:運河流經、“惠我南黎”的歷史之城;小城大愛、好人輩出的溫暖之城;煤城變美城、皖北見江南的傳奇之城;“開壇十里香”“北有一杯茶”的文化之城;小推車推出來的紅色之城、“小上海”滋潤下的精致之城……
車輪依舊滾滾,筆意始終綿綿。對楊坤而言,無論走多遠,筆尖流淌的,是歲月,是深情,更是一個游子對故鄉永不落幕的眷戀。而對讀者而言,能透過他的文字,聽見一個游子對家鄉最深情的告白,也是一種溫暖的幸運。
“用散文講述精彩的淮北故事,為家鄉發展鼓與呼,是我不斷前行的核心動力。”楊坤說道。
記者 肖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