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行業向智能化、精準化轉型的浪潮中,中煤三建朝源煤礦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之路。以視頻技術為核心抓手,將“無視頻不生產”從行業規定內化為全員共識的管理自覺,讓鏡頭穿透井下幽暗、覆蓋生產全鏈條,在巡查、會診、培訓、復盤的每一個環節注入科技賦能的力量,徹底重塑傳統煤礦管理基因,為安全生產筑牢“可視化”屏障。
鏡頭巡診:
讓安全隱患無處遁形
11月4日清晨的礦調度中心,屏幕上跳動著井下各區域的實時畫面,調度中心主任杜長華正專注調閱前一日的重點作業視頻。“井下環境復雜,現場巡查難免有疏忽,視頻回放能精準捕捉每一個細節漏洞。”他指著一段檢修視頻介紹,上周正是通過回放發現一名工人在更換液壓支架密封時遺漏清洗工序,“雖當時試壓合格,但長期來看會影響設備壽命,及時整改就能避免潛在故障。”
這樣的“視頻巡診”已成為朝源煤礦的日常。礦上在采掘工作面、主要運輸巷、機電硐室等137個關鍵區域,全方位布設防爆高清攝像頭,實現重要生產環節“無死角覆蓋”。從作業循環到設備檢修,從班組交接至流程操作,每一個場景都被完整記錄歸檔。“視頻不是‘監督利器’,而是‘提質抓手’。”生產礦長李永強強調,今年以來通過視頻巡查已精準發現并整改23類操作不規范問題,讓安全隱患在鏡頭前無所遁形。
遠程會診:
打破時空的技術協同
11月1日早班,綜采工作面的采煤機突然陷入“動力不足”的困境,跟班隊長孫志偉第一時間用防爆手機拍攝故障現象,實時傳回地面會議室。“把鏡頭對準壓力表,慢慢移動,注意觀察油壓波動。”視頻那頭,機電礦長齊蒙迅速集結技術骨干組建“線上會診組”,同時將視頻資料同步至千里之外的設備廠家技術員。
“從油壓曲線看,是主泵內泄導致的動力流失。”廠家技術專家通過視頻清晰研判故障根源。僅一小時,井下維修人員便根據“遠程處方”完成故障排除,生產恢復正常。“放在過去,這類故障至少要停產大半天,還得等廠家人員到場。”機電科長蘇明濤感慨,視頻會診不僅打破了時空限制,更讓專家智慧直達井下一線,為生產搶回了寶貴時間,實現“故障零拖延”處置。
視頻建檔:
讓每段記錄都成為“活教材”
在朝源煤礦的視頻檔案庫內,典型操作規范、故障處理流程、事故警示案例等視頻資料分類歸檔,構成了一套獨具礦企特色的“視頻教科書”。“比起文字手冊,現場實拍的視頻更直觀,新工人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安監科科長王從陽介紹,他們精心制作的《標準作業視頻教程》,全部取材于礦上實際操作場景,讓安全培訓告別“紙上談兵”。
更具新意的是礦上開展的“視頻找茬”活動。采煤隊青工小張就因在檢修視頻中發現一處細微接線瑕疵獲得獎勵。“獎勵是小事,關鍵是培養大家‘緊盯細節’的安全意識。”機電科技術員陳勝野說,通過全員參與視頻找茬,越來越多的員工從“被動接受監督”轉變為“主動排查隱患”,形成了人人講安全、事事重細節的良好氛圍。
復盤賦能:
以精準迭代推動管理升級
每周四下午,朝源煤礦的“視頻復盤會”從不缺席。各專業負責人圍坐一堂,共同回放本周重點作業視頻,從操作流程到設備運行,從安全規范到效率提升,逐一梳理問題、尋找優化空間。“你看這段支護作業,雖然符合規程,但調整一下操作順序,效率能再提高15%。”在最近一次復盤會上,總工程師趙斌指著視頻提出改進建議,很快便轉化為具體技術措施落地實施。
以視頻為依據的復盤機制,讓管理改進有跡可循、精準高效。今年以來,煤礦已通過復盤優化12項作業流程,改進8項設備檢修工藝。“視頻讓生產過程‘可追溯、可分析、可優化’,讓管理從‘經驗判斷’轉向‘數據說話’”。技術副總齊豐收表示,這種閉環式改進模式,推動煤礦管理水平持續迭代升級。
如今的朝源煤礦,視頻技術的深度應用已結出豐碩成果:隱患排查整改及時率提升至100%,設備故障停機時間大幅縮短,作業標準化水平顯著提升,“三違”現象同比減少60%以上。更深刻的改變在于管理思維的重塑——干部養成“用視頻說話”的務實作風,管理決策更客觀公正;工人樹立“重過程細節”的工作態度,安全意識全面強化。“干了二十多年煤礦,從沒見過視頻能給管理帶來這么大變化,不僅改變了工作方式,更筑牢了安全底線。”綜采隊隊長周磊的感慨,道出了全體員工的心聲。
朝源煤礦的實踐生動詮釋了,視頻技術從來不止是“監控工具”,更是推動管理變革的“核心支點”。當每一個鏡頭都成為管理的延伸,每一段視頻都成為進步的階梯,傳統煤礦便在科技賦能下實現了從經驗管理向精準管理的跨越。未來,朝源煤礦將繼續深化“無視頻不生產”的實踐內涵,讓可視化管理賦能安全生產全鏈條,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樣本。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李繼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