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淮北,一股“新”力量正蓬勃生長。他們是穿梭街巷的快遞員,是保障出行的網約車司機,是聯通產銷的貨車司機……他們用汗水詮釋責任,以奔跑傳遞溫暖。今日起,本報推出“‘新’力量”專欄,聚焦淮北市“十佳”新就業群體的風采,講述他們敬業奉獻、銳意進取的生動故事,展現新時代勞動者如何用奮斗點亮城市、以實干成就夢想。
晨光微露,中通快遞步行街網點前,身著藍色工服的陳海鵬已麻利地將包裹碼上三輪車。車筐里,一本磨舊的筆記本格外顯眼——封皮寫著“片區服務日志”,里面密密麻麻記著客戶備注:“3單元王奶奶需幫忙搬重物”“5棟李女士周一不在家,放南門豐巢”……
就在今年,這位38歲的快遞員不僅榮膺2024年中通快遞總部“服務標桿獎”,還榮獲淮北市“十佳”新就業群體稱號。12年穿行大街小巷,他用誠信鋪就口碑,以專業提升效率,憑善意溫暖鄰里,讓“快遞服務”成為群眾心中最踏實的依靠。
“快遞不是送件,是送信任。”陳海鵬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從業以來,他的配送記錄里從未出現過“私自拆包”“延誤積壓”,甚至“投訴”二字都鮮少出現。去年梅雨季,一批生鮮包裹因物流延遲面臨變質風險,他逐一核對客戶信息,發現一位客戶留言“放物業就行”。考慮到陰雨天物業倉庫潮濕,他繞路到客戶單位,確認無人后又聯系其家人代收。“陳師傅比我還上心!”客戶事后特意致電表揚。
這樣的細節,在他的工作中數不勝數:遇到老人取件,他會拿起手機慢慢講解取件碼;碰到貴重物品,他堅持當面驗視、拍照留存;即便客戶臨時改地址,他也總能憑借對片區的熟悉,找到最近的路及時送達。12年來,他經手的超30萬件包裹“零差錯”,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把“客戶的事比天大”刻進了日常。如今,許多老客戶見到他,會像熟人般遞瓶水、塞顆糖;新客戶則常說:“找小陳送件,踏實!”
對陳海鵬來說,“送件”早已超越了職業范疇,更像是與城市的一場深度對話。他負責的片區包含政府機關單位和商業步行街,但他對這里的熟悉程度堪比“活地圖”——哪條巷子窄得需側身通過,哪個小區門崗查得嚴要提前報備,哪棟樓電梯總排隊需規劃步行路線,他閉著眼都能說清。這份功底,源于他剛入行時跟著老員工爬樓串巷,用筆記本記下的門牌號、配送時間;更源于他利用休息時間繪制的“片區熱力圖”,標注出高頻收貨點、交通擁堵段,最終優化出“環形配送法”,將日均派件量從120件提升至200余件,仍保持“零延誤”。
面對快遞高峰期,他更顯“穩”與“巧”:大型促銷活動前主動與社區物業溝通設臨時存放點,老年客戶網購集中時幫忙搬大件、教用智能柜,暴雨突襲時把包裹護在懷里蹚水配送,自己渾身濕透卻笑著保證“件沒濕”。這些年,他帶出的5名徒弟,如今都成了網點業務骨干,他說:“一個人跑得快不算啥,帶著大家一起把服務做好,才是真本事。”
快遞員的腳步,丈量著城市的溫度。對陳海鵬而言,“服務”二字,更藏著溫暖的民生情懷。獨居的張奶奶住在無電梯的5樓,每月網購的生活用品全靠他幫忙搬上樓。一來二去,他記住了張奶奶的降壓藥快吃完了,主動提醒她家人;李大爺發現包裹漏發,他拿著大爺的手機幫助聯系商家補寄;新冠疫情期間,他組建“代買小隊”,為隔離居民送菜送藥,每天工作超14小時……“他不是親人,卻比親人還貼心。”社區居民王阿姨提起陳海鵬,眼眶泛紅。這些年,他撿到并歸還的證件、錢包等物品達20余次,幫助走失老人聯系家屬10多次。這些“小事”,被社區居民記在心里——有人給他送過綠豆湯,有人寫過感謝信,更多人則把“有快遞找陳師傅”變成了習慣。
從晨光熹微到華燈初上,陳海鵬始終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12年、30萬件包裹、零差評零投訴,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名普通勞動者對職業的敬畏,對群眾的赤誠。正如中通快遞總部在頒獎詞中所言:“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讓‘快遞服務’有了最生動的注解——平凡崗位,亦可成為照亮人心的光。”如今,陳海鵬的故事在網點內傳開,越來越多快遞員以他為榜樣,在派件路上多問一句、多跑一步、多幫一把。而這束“服務之光”,正隨著快遞車輪的轉動,溫暖著城市的更多角落。
■記者 閆肅 通訊員 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