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臺耀眼的燈光下,他是一登臺就能掀起小高潮的“淮北光頭強”;在塵土飛揚的工地上,他是為生計奔波、汗流浹背的49歲農民工。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身份,在張文件身上重疊,勾勒出理想與現實間清晰而沉重的鴻溝。他的人生,正是在這狹小的夾縫中,努力開出一朵名為“希望”的花。
一個形象的誕生
“光頭強”這個形象,并非張文件的刻意策劃,而源于一次偶然。“2017年剛開始做抖音,老板說我長得和光頭強像,怎么不把頭發剃光,當一個‘淮北光頭強’?”
這句玩笑話,成了他網絡生涯的起點。他欣然接受了這個設定——光頭、帽子、標志性的服飾,這成了他的戰袍。這個源于動畫片的滑稽形象,在他身上褪去了浮夸,反而為他注入了一種鮮活的、接地氣的煙火氣。它不再只是一個角色,而是一個普通農民連接廣闊世界的媒介。
現實的重量
然而,理想國的門剛剛開啟一條縫,現實的冷風便灌了進來。最直接的阻力來自最親近的人。“他們不喜歡我做抖音,認為做抖音沒什么用。”家人的話語,代表著一種最普遍的務實邏輯:虛擬世界的點贊,無法換取現實中的溫飽。這份不解,是夾縫中第一堵冰冷的墻。
更沉重的,是時間的牢籠。當被問及是否在田間歌唱時,他的回答簡單而殘酷:“平時在地里沒有時間唱。”這句話戳破了所有浪漫的想象。對于他而言,音樂并非田園牧歌式的閑情逸致,而是需要從繁重體力勞動中硬“擠”出來的奢侈品。“我有時候很忙就不能做抖音,”他坦言,工地活計的強度,常常將他牢牢鎖在現實的這一端,無法向理想的彼岸靠近一步。
理想與現實的鴻溝,還具體化為一道道技術與精力的難題。“夢想和現實之間是有差距的,”他清醒地認識到,“我想把抖音做好,但是我一個人拍視頻剪輯很困難。”
沒有團隊,沒有專業設備,僅憑一部手機,他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在勞累了一天之后,他需要獨自拍攝并發布視頻。這個過程,消耗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本已所剩無幾的精力。這條獨木橋,他走得搖搖晃晃,卻從未停下。
跨越鴻溝的支點
是什么支撐著他在夾縫中堅持下去?答案是他反復提及的兩個字:家鄉。
當被問到想展示淮北的什么時,他沒有絲毫猶豫:“淮北的景色最值得被大家看到。”相山公園、濉溪古城、龍脊山……這些地名從他口中說出時,帶著一種獨有的深情。他將個人那看似“不務正業”的夢想,與一份更宏大的情感——對故土的熱愛綁定在一起。
“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宣傳家鄉,雖然讓家鄉變好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但我想每個人都貢獻一點,就能讓家鄉更好。”正是這份超越了個人娛樂的鄉土責任感,成為了他跨越鴻溝最有力的支點。他的夢想,不再僅僅關乎個人成名,更關乎一片土地的聲名。
一個普通人的英雄主義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現在的生活,他說:“還算滿意,但是我有時候很忙就不能做抖音,如果有機會,我想繼續在抖音發視頻、開直播,讓更多人認識我,宣傳家鄉。”
他的經歷,正是無數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仰望星空的普通人的縮影。他的寄語,也因此格外有力量:“你們也是,不要放棄,只要不放棄,夢想和現實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這并非一句輕飄飄的鼓勵,這是一個在鴻溝邊緣長期跋涉者的真實體悟。
張文件,這位“淮北光頭強”,或許走得慢,或許步履蹣跚,但他正用堅實的腳步,一寸寸丈量著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并試圖用他的歌聲,將這兩岸連接起來。
見習記者 余婉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