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朔里鎮羅里村,一間間恒溫智慧菇房在陽光下格外醒目。走進菇房,只見物聯網中控屏上的溫濕度數據實時跳動,一壟壟菌棒上,平菇、秀珍菇飽滿鮮嫩;工人們正拿著智能采收刀忙碌著,刀刃劃過菌柄的瞬間,清新的菇香便彌漫開來。“以前種莊稼靠經驗,現在種菌菇看數據!”正在采收蘑菇的村民徐艷笑著說。
為破解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等難題,羅里村盤活閑置資源,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集約化轉型,2024年村里利用閑置校舍,投資建成1500平方米的生產基地,發展智慧菌菇產業。這座由羅里村村委會領辦的智能化菌菇廠,成為朔里鎮“共富工坊”矩陣的重要一員。作為首批加入的新農人,羅里村后備干部謝志偉見證了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轉型:“環境控制系統能精準調控溫濕度,菌種培育、出菇管理全流程標準化,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
產業發展,人才是關鍵。羅里村聚焦“新農人”隊伍建設,聯合區農業農村局、朔里鎮農技站開展專題培訓,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圍繞菌種培育、環境調控、病蟲害防治等內容,通過“理論授課+實操教學”形式,幫助傳統農民成功轉型為掌握智慧種植技術的新農人,其中返鄉青年、低收入群眾占比達60%以上。在菌包制作車間,謝志偉正操作自動化設備灌裝培養基。這位曾經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如今已是車間技術骨干。“村里組織了智能化種植培訓,從菌包滅菌到接種培育,每一步都有技術員手把手指導。”他指著中控臺上的傳感器介紹,“這個能提前預警環境異常,比老把式的‘看、摸、聞’靠譜百倍。”通過系統化培訓,已有10名村民從傳統農民轉型為掌握智慧農業技術的新農人。菌菇豐收時,村“兩委”還組織新農人志愿者為70歲以上老人送菇上門,讓“共富菌”的暖意傳遍全村。
羅里村采用統一種植的優質菌種、統一管理的標準流程、統一包裝的“村菇”品牌,讓菌菇成了商超和電商平臺的搶手貨。下一步,羅里村計劃投資建設菌菇深加工生產線,開發菌菇醬、干制菌菇等產品,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同時,依托菌菇基地打造“農業+研學”體驗項目,吸引周邊游客參觀學習,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記者 馮冬梅 通訊員 靳一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