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成為高級技師,此后3年完成從高級技師、淮北礦業集團工匠到集團工匠大師的跨越,再過3年晉升為集團特級技師。這是楊柳礦保運一區機電運轉隊職工范興輝,立足崗位成長為“金藍領”的生動軌跡。
勤學鉆研:遇良師,積跬步
“我是一名‘礦二代’,2007年技校畢業后成為礦井維修電工。能成長為集團特級技師,先后獲評‘安徽工匠’‘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今年5月還被評為敬業奉獻類‘淮北好人’,這一切都得益于淮北礦業集團這片沃土給了我成長的環境與空間。”范興輝說。
從小喜歡鼓搗機械、對電學感興趣的范興輝,剛入職時因堅持每天記錄崗位筆記——記故障成因、記解決辦法,被機電運轉隊隊長、集團工匠陸德強收為徒弟。“陸師傅教我識電氣原理圖、接線圖、用CAD繪圖,還帶我對現場設備進行診斷、維修、養護,讓我很快能獨當一面。”
“有時現場記錄的字跡潦草,手上還沾著污漬,不及時整理就可能忘記細節。”每次維修、檢修結束后,范興輝都會把遇到的問題、故障表現、現場記錄的數據、采取的措施,甚至走過的彎路,一一整理到筆記本上。
工作10余年,他累計記錄工作筆記40余本、超40萬字;手工繪制各類電工原理圖、接線圖近百張;排查處理及反饋各類隱患400余起,挽回生產時間500多個小時,為礦井安全高效生產作出積極貢獻。2018年11月,范興輝參加“淮北礦業集團礦井維修電工高級技師培訓班”,得到集團工匠大師楊杰、謝彪等人的面對面指點。“后來又經歷集團多次業務培訓,我的PLC編程技術、計算機CAD繪圖、電力拖動、變頻器調速與應用技術等專業知識和技能,都有了大幅提升。”回憶起每次培訓與進步,范興輝難掩感激與興奮,“集團的培訓注重理論與實操雙向發力,還有楊杰、謝彪等大師手把手指導,讓我從懵懂新人,慢慢變成了礦井電氣維修的熟練工。”
崗位成長:政策托底,通道暢通
“現在集團首席技師、特級技師的年薪,已經超過部分單位科區領導的收入,讓我們一線職工有勁頭、有盼頭、有干頭。”范興輝說,“職工通過技能考核拿到社會認可的等級證書,既有‘里子’(收入),又有‘面子’(榮譽),還能提升技能含金量、增強社會認可度,價值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淮北礦業集團關于2025年技能人才開發的實施意見》明確,將進一步落實“新八級工”制度,打破技能職工等級晉升的“天花板”,延伸人才成長通道,培養更多“實戰型”技能人才。
針對新項目新產業推進、“四新”(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材料)更新的實際,淮北礦業集團堅持“黨管培訓”,充分發揮工匠大師工作室的孵化與引領作用,重點聚焦智能化建設、數字化建設及煤化工等領域,培養新型技能人才。
結合盾構機、掘錨護一體機、單軌吊應用,以及化工產業乙基胺、碳酸酯項目生產需求,集團持續開發“培訓的力量”系列崗位教材,制作精品課程,錄制工匠大師“絕技絕招絕活”微課,幫助職工鉆業務、學技能、練絕活、強本領。
目前,集團已建成10多個國家級、省部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及勞模創新工作室,常態化開展工匠大師“三進”(進現場、進課堂、進班組)、高技能人才“傳幫帶”“解難題”“課題攻關”等活動,為范興輝這樣的一線職工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淮北礦業集團人力資源配置室(職業技能鑒定站)主管徐敬敬介紹:“每升一檔技能等級,都會帶來技能津貼上漲。當前井下崗位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每月津貼分別為200元、400元、700元、950元;地面崗位對應等級每月津貼分別為100元、200元、450元、600元。師帶徒期間,徒弟晉升為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的,還會分別給予師傅5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培訓補助。如今鉆業務、練技能、‘傳幫帶’,在淮北礦區已蔚然成風。”
傳承技藝:育新人,結碩果
近年來,淮北礦業集團累計命名表彰159名工匠、21名工匠大師,并落實相應年薪待遇;獲評首席技師、特級技師的,分別享受30萬元、28萬元年薪。
“我要把師傅教我的技能和絕活傳承下去、發揚光大,這不僅是責任,更是崇高的使命。”范興輝說。目前他帶的徒弟中,12人在集團和煤炭行業技術比武中獲獎,10人晉級技師,7人取得工程師資格,1人獲評淮北礦業集團工匠,為煤礦機電專業人才隊伍注入了新活力。2020年,范興輝在楊柳礦成立“大師工作室”。像集團其他工匠大師一樣,他通過“名師帶高徒”計劃,年均培養2名以上技術骨干,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孵化效應。
2023年,針對深井雙層罐籠提升系統換層運行時可能發生機械卡阻、引發蓬罐故障的問題,范興輝帶領團隊研發出“多繩提升容器同步運行監測保護裝置”。該裝置不僅能防止事故發生,還可提前預警,且安裝簡單、維護便捷,榮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成果三等獎。
近年來,他還與團隊參與礦井副井車房電控智能化升級改造、井下中央變電所及皮帶機機器人巡檢等集團重點技改項目50余項,為礦井智能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4年,范興輝“大師工作室”獲評安徽省技能大師工作室。他推行的“項目導師制”培養模式,讓年輕干部和技能骨干在重點項目實戰中得到歷練,10多人成長為優秀技術骨干。同時,他總結多年經驗,精心制作課件與微視頻,參與編制專業培訓書籍,累計開展機電專業培訓25期,培訓合格人員超500人。
■記者鄒晨光通訊員喬時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