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惦記著村里的發展,也時刻記著我們的需求。”這是村民們對孫志強的評價。
49歲的孫志強是杜集區人大代表、徐莊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這些年,他從致富能手到社區干部,再到人大代表,身份在變,“為群眾辦實事”的初心卻始終滾燙。
蹚出集體經濟“增收路”
“孫書記,這地里全是碎石,咋種莊稼?”2021年,徐莊社區計劃盤活80畝征收閑置地發展種植業,可裸露的碎石不僅硌壞農具,更讓土地成了“不毛之地”。看著居民們期盼又擔憂的眼神,孫志強沒多說,第二天一早就扛著鐵鍬走進了荒地。
連續3天,他帶著社區干部、網格員俯身在田間,手指扒開泥土撿碎石,褲腳沾滿泥點,手掌磨出紅印。“一塊石頭都不能留,這是咱社區的‘錢袋子’!”他擦著額頭的汗,把撿滿的碎石袋扛到路邊。終于,“碎石地”被清理得平平整整,種上了玉米。
玉米結穗的關鍵期,一場降雨突至。孫志強擔心肥力流失,冒雨帶領工作人員下地施肥,雨水打濕了襯衫,他卻只顧著把肥料均勻。路過的居民拍下這一幕,在社區群里感慨,“孫書記把老百姓的事當自家事,這樣的干部咱信得過!”
當年秋天,首批玉米喜獲豐收,為社區新增集體經濟收入8.86萬元。孫志強沒停下腳步,又整合溝渠旁40畝閑置地,與80畝地連片打造成120畝規模化種植基地——玉米收完種小麥,土地“不空閑”,集體經濟的“家底”越攢越厚。如今,站在田埂上望去,綠油油的作物隨風起伏,成了徐莊社區最亮眼的鄉村風景。
織密民生服務“幸福網”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裝著多少百姓。”孫志強的手機里存著一張社區網格圖,每個角落的情況他都了如指掌。
社區中前組的道路曾是居民的“心病”——坑洼不平的路面,雨天積滿泥水,老人小孩出行得“踮著腳走”;不遠處的一處水洼地更成了“垃圾場”,夏天腐爛的垃圾散發臭味、蚊蟲亂飛。
“必須改!”孫志強挨家挨戶走訪,把改造方案講給居民聽:“路要硬化,洼地要改成廣場,以后大家出門方便,還有地方鍛煉。”聽到這話,居民們紛紛點頭,有人甚至主動提出幫著盯施工。
不到一周,施工隊伍進場,孫志強每天守在現場協調物料、監督質量。當平整的水泥路面鋪好,居民們踩著干凈的路出門時,臉上的笑容藏不住;曾經的垃圾洼地,也變成了1000余平方米的“幸福空間”——傍晚時分,路燈亮起,滿是健身、聊天的居民,熱鬧的笑聲傳得很遠。后來,社區又系統性修繕了6000平方米破損路面,重新粉刷墻面,整個社區煥新顏,居民們都說:“日子越過越舒心!”
“暖心事”辦到群眾心坎兒
2023年寒冬,徐莊社區部分裸露的水管凍裂,5個未棚改小組的居民陷入“用水難”。“不能讓大家沒水用!”孫志強第一時間聯系自來水公司,敲定在居民集中區安裝臨時公共水龍頭的方案。
水龍頭裝好后,孫志強主動攬下“看管員”的活兒:白天,他守在水龍頭旁,給居民解釋臨時供水的情況,等居民接完水及時關緊閥門,防止水流結冰滑倒人;夜晚,他裹著厚棉襖,每隔兩小時就去查看一次,確保夜間用水不斷。
得知社區里的獨居老人、殘疾人行動不便,孫志強又扛起了水桶:每天早晚兩次,他提著裝滿水的桶,深一腳淺一腳送到老人家中,有時還順帶一份熱乎乎的飯菜。78歲的劉大爺接過飯菜時,眼眶泛紅:“志強啊,天這么冷,你天天跑,比親兒子還貼心!”
這份堅守持續到2024年3月初,水管修復后,凍裂期間流失的自來水產生了1萬元水費。“不能讓居民掏這個錢!”孫志強沒猶豫,自掏腰包結清了費用。當清澈的自來水重新流進居民家中,大家圍著他說感謝,他卻擺擺手:“這是我該做的。”
如今,孫志強的履職腳步仍在繼續。他牽頭開展“紅色串門、暖心敲門”活動,帶著筆記本上門聽民意、解難題,把為民服務的“最后一米”走得扎實又溫暖。“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這句話,他不僅掛在嘴邊,更寫在田間地頭、居民家中,寫在每一件為群眾辦好的“小事”里,成為徐莊社區最動人的民生答卷。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張啟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