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巷道深處,礦燈光束在煤壁上劃出明亮光斑。中煤三建集團朝源煤礦總工程師趙斌遠手持“問頂釬”,輕輕敲擊剛支護完的巷道頂幫,沉穩均勻的回聲在井下回蕩。“聽聽這聲音,跟敲優質混凝土一樣結實!”他轉身對技術團隊笑道,“質量從不是檢測出來的,是每道工序、每個環節‘鑄造’出來的。”
這是朝源煤礦的尋常一幕,卻藏著礦井質量管理的深刻變革。如今,一套覆蓋全流程的質量管控“四梁八柱”體系,正在千米井下悄然搭建,穩穩撐起礦井高質量發展的“質量大廈”。
系統筑基:從“打地鼠”到“三道防線”
“過去管質量,就像打地鼠,哪兒出問題往哪兒撲。”礦長劉偉洋道出了曾經的管理困境。而今,朝源煤礦正以“四梁”為基,構建系統化質量管理體系。
第一梁“制度基石”,新修訂的《質量責任制實施細則》將責任精準“釘”到每個崗位,讓每個人都清楚“為誰負責、怎么負責、負責到啥程度”;第二梁“執行防線”,建立“自查-互查-專查”三級檢查機制,如同三道屏障守住質量關口;第三梁“考核杠桿”,將質量指標在績效工資中的權重從10%提至30%,讓質量與職工切身利益緊緊相連;第四梁“創新引擎”,設立質量改進專項基金,為技術創新和小改小革保駕護航。
采煤工作面內,技術員喬攀升正用新配發的激光指向儀校準采煤機軌道,紅色激光線精準鎖定基準。“偏差不能超5毫米!”他一邊調試一邊說,“以前靠目測估摸著來,現在全憑數據說話,這標尺攥在手里,心里踏實!”
人才傳薪:老筆記里的新突變
“質量改進不是一陣風,是刻在骨子里的習慣。”10月11日下午,在“質量管理大家談”現場,老礦工陳偉掏出一本泛黃的筆記本——這是2000年的班組質量記錄本,紙頁上密密麻麻的煤質數據依舊清晰。“質量要傳承,就像師傅帶徒弟,手把手教、心貼心傳。”
為了讓質量意識代代相傳,煤礦開展“質量名師帶高徒”活動,12對師徒簽下質量責任狀。通風科技術骨干蘇峰與徒弟陳鵬的組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聯手研發的“風水聯動除塵裝置”,不僅讓工作面粉塵濃度大幅下降,還拿下了集團“五小科技”金獎。“靈感來自師傅10年前的筆記!”蘇峰自豪地說,“我們把老經驗和智能化技術揉在一起,老傳統也能迸發新活力。”
質量提升從不是“單打獨斗”。全礦組建13個QC小組,老中青三代技術人員搭配作戰,完成31項質量改進課題,預計年創效超120萬元。在QC成果發布會上,趙斌遠感慨:“這是全體職工的同心協力,更是質量意識扎根生長的力量。”
流程閉環:從“治標”到“治本”
10月13日上午,在機電科的質量分析會上,科長蘇明濤指著大屏幕上的“質量改進閉環管理流程圖”逐條講解:“從問題發現到整改落地,7個節點環環相扣,每個節點都有責任人、時間表,一個都不能漏!”
這套流程的核心是煤礦創新的“設備隱患溯源”機制——每一個質量問題,都要追溯到設計、施工、驗收全環節。
不久前,井下皮帶跑偏問題被發現后,機電科不僅當場調整設備,更修訂了安裝作業指導書,新增3個質量控制點。“就像中醫看病,既要治標,更要治本。”質量辦公室主任李永強說,“透過現象找本質,通過個案尋規律,才能真正堵住質量漏洞。”
文化浸潤:一線“金點子”點亮質量之光
在9月份開展的“質量金點子”征集活動中,217條建議從各崗位涌來——支架工改進閥組設計,電工優化電纜吊掛方式,就連食堂廚師都為鍋爐節油閥改進出謀劃策。“質量改進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是腳踏實地的實踐。”車隊老工人王果敬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王果敬設計的“多功能工具包”拿下征集一等獎。這個整合了井下常用工具的背包,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減少了工具丟失率。“在井下干了二十年,哪里不方便、哪里能改進,我們心里最清楚。”他笑著說,“以前有想法沒渠道,現在礦上給了平臺,老工人肚子里的‘干貨’也能發光發熱。”
成果固化:每天都是“質量日”
朝源煤礦的質量建設從未停步:18項作業標準完成修訂,9個質量控制點全新增設,全員質量檔案進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煤礦建立“質量改進成果轉化機制”,將優秀QC成果、職工金點子,一一轉化為標準作業程序。
“讓臨時措施變成制度安排,讓好做法成為工作常態。”劉偉洋強調,“質量提升永遠在路上,我們要讓每個工作日都成為‘質量日’。”
巷道深處,礦燈閃爍如星。那束照亮煤壁的光,亦是照亮質量之路的光。在朝源煤礦,質量不再是抽象的名詞,而是支架工手中的精準操作,是技術員筆下的數據記錄,是師徒間傳承的責任擔當。千米井下,“四梁八柱”撐起的是一份深入骨髓的質量追求,為煤礦高質量發展照亮了前行之路。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李繼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