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200萬元貸款這么快就批下來了,這下企業資金周轉的難題終于解決了!”近日,濉溪縣魯甬混凝土有限公司負責人握著回訪干部的手,臉上滿是激動。這溫暖的一幕,正是我市改進作風、訪企入村專題行動中,干部們深入基層解難題、能力在實踐中“淬火升級”的生動縮影。
扎根泥土,向陽生長。我市廣大干部主動走出辦公室,在“腳下沾泥”的實踐中,從“面對問題手足無措”到“破解難題胸有成竹”,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服務”,逐步實現履職能力的立體成長,以干部能力進階為作風建設注入可持續動力,讓企業和群眾都切實感受到新變化、新氣象。
融資難題巧破解
一線調研鍛造服務硬實力
“企業現在資金缺口不小,原材料采購都成了問題,要是能拿到一筆貸款就好了。”今年年初,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長閆大利走訪濉溪縣魯甬混凝土有限公司時,企業負責人的焦慮讓他心頭一緊。
彼時的閆大利,雖有服務熱情,卻對融資流程一頭霧水,一連串問題讓他意識到,“光有干勁不夠,得懂政策、會協調”。閆大利沒有停留在“記錄問題”的層面,而是帶著疑問深入調研:企業資產狀況如何?抵押物是否充分?銀行信貸政策有何限制?
為補上能力短板,閆大利當晚就翻出《淮北市助企融資政策匯編》,標注出與中小微企業相關的條款;第二天又主動聯系中國銀行淮北黎苑支行,帶著筆記本全程跟班學習貸款審核流程,梳理出“企業資質審核、抵押評估、授信審批”3個關鍵環節、12項必備材料的清單。在對接韓村鎮政府和縣財政局時,他不再是簡單“傳話筒”,而是帶著整理好的材料清單和企業經營數據,清晰說明“企業符合小微企業貸款貼息政策,需鎮里出具經營狀況證明、縣里協調評估機構加快進度”,并讓各部門精準對接。
最終,企業僅用22天就拿到200萬元授信,比常規流程縮短近一半時間。“現在再遇到融資問題,我能馬上幫企業判斷是否符合政策、該找哪些部門。”閆大利的筆記本上,除了流程清單,還多了金融機構的對接專員聯系方式、企業的融資適配方案——他的溝通協調能力和政策運用能力在實踐中實現了質的飛躍。
培訓考試破困局
協同攻堅激活發展動能
“特種作業證書培訓難,能不能在園區設點?”“員工考證要跑外地,來回得好幾天,還得停工培訓,成本太高了!”2025年初,安徽寧億泰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楊虎向市中院黨組書記、院長時刻反映。企業所在的臨渙化工園區聚集多家危化企業,但員工考證需往返合肥、徐州等地,成本高、周期長。
隔行隔山,時刻此前對特種作業培訓的認知僅停留在“需要資質”。為摸清癥結,時刻沒有急于表態,而是帶著“問題清單”走進臨渙化工園區,用3天時間走訪十家企業,記錄下每家企業需要的證書類型、年培訓人數,隨后一邊查閱《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定》,一邊向相關部門請教“培訓點設立的硬性要求”。
在推動設立培訓點、考試點時,他主動上門協調市人社局、應急管理局成立聯合工作組開辟“園區專場審批通道”。如今,園區企業特種作業和危化工藝人員可以“家門口”拿證,企業培訓方面成本也大大降低。
解決完具體問題,還要預判同類需求、搭建長效機制。為此,他還牽頭制定了《園區企業培訓需求定期摸排制度》——每季度收集企業培訓計劃,提前對接培訓機構預留名額。
這一案例折射出我市干部們“協同作戰”的能力升級,打破部門壁壘、整合資源、創新機制,時刻的“能力成長筆記”中調研分析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備案登記加速度
作風轉變孕育發展生態
“‘一照多址’備案是高新區首例,沒有先例可循,材料怎么收、審核怎么過,我心里沒底。”高新區社會工作局窗口工作人員趙雯接到安徽龍波電氣有限公司的需求時,一度犯了難。此前,她處理的都是“變更經營范圍”“補辦營業執照”等常規業務。面對這一新型業務,政策解讀和流程把控成了她的“能力挑戰”。
為突破瓶頸,趙雯第一時間撥通了市市場監管局登記注冊科的電話,用視頻會議的方式逐項請教“經營場所備案的材料要求”“跨區域監管責任劃分”等細節,還專門記錄下“同一縣區內備案無需重復提交公司章程”等政策要點。考慮到企業“急于擴大生產”,高新區社會工作局啟動綠色通道服務,提前將企業準備的材料掃描件發給上級部門預審,對“經營場所證明格式不規范”等問題提前修正,避免企業“來回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在一個工作日內完成了淮北高新區首家經營場所備案。
“現在遇到新型業務,我不僅能快速辦理,還能梳理出可復制的流程。”從“按章辦事”到“流程優化”,趙雯的業務攻堅能力和流程再造能力在實戰中得到充分鍛煉。
不僅僅在機關,朔里鎮通過“田間課堂”“導師幫帶”等機制,培養出一批既懂政策又通技術的復合型干部;相山區渠溝鎮魯樓村第一書記陳桂前則借助電商平臺,將菊花深加工產品賣向全國,帶動村集體增收30萬元。
“干部的‘工具箱’里,不能只有老經驗,還得裝上新技能。”陳桂前說。
在專題行動中,干部的成長并非個例,越來越多的淮北干部在基層實踐中,實現了“四個轉變”:從“不懂政策”到“精準用策”,政策解讀能力顯著提升;從“單打獨斗”到“協同作戰”,溝通協調能力持續增強;從“解決一事”到“構建一制”,系統思維能力不斷突破;推動“一時服務”轉向“常態服務”,更讓作風建設有了“可持續動力”。
從“腳下沾泥”的摸索,到“心中有策”的從容,淮北干部的成長軌跡,正是新時代干部隊伍建設的生動注腳。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錘煉本領,在“沾泥”的實踐中淬煉出解決問題的智慧,在“破題”的攻堅中鍛造出擔當作為的底氣。
記者 閆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