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載春秋,濉溪職業技術學校教師陳迪以熾熱的教育情懷、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深厚的師者仁心,書寫了一段動人的育人篇章,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職業教育的筑夢者。她先后榮獲“淮北市優秀青年教師”“淮北市骨干教師”等稱號,所帶班級獲縣級“先進團支部”和市級“先進班集體”稱號。
堅守初心:以文化人,潤物無聲
“語文不僅是工具,更是滋養生命的源泉。”這是陳迪常掛在嘴邊的話。面對中職學生實際情況,陳迪深知,這些學生需要更多的關注、更巧的方法和更暖的鼓勵。
在陳迪的語文課堂上,是朗朗書聲中的情感流淌,是角色扮演時的精彩交鋒,是緊扣專業的情景寫作。她善于打破課堂的邊界:講授《景泰藍的制作》時,將課堂移至實訓車間,讓學生在觀察精密操作的過程中,體會文學沖突與工匠精神的深層共鳴,并完成富有實踐價值的說明文寫作;開展口語教學時,精心模擬企業面試現場,使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鍛煉表達,掌握職場溝通的關鍵技巧。她以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成功打通了傳統語文教育與職業素養培養的雙向通道,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語文蘊含力量”“語文閃耀趣味”。
陳迪尤其注重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價值。她精心設計每一堂課,通過《敬業與樂業》啟迪職業理想,借助《少年中國說》激發責任擔當,運用《沁園春·長沙》砥礪奮斗意志。2024年,她執教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獲安徽省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她相信,文化的熏陶如春風化雨,雖無聲無息,卻能深深浸潤學生的心田,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匠心育人:因材施教,點燃心燈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找不到合適方法的教育。”這是陳迪的教育信念。中職學生個性鮮明,發展需求多樣,她用心觀察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精準施策。
對于性格內向、缺乏自信的學生,陳迪是溫柔的鼓勵者。班上曾有一位來自農村的女生,普通話說得不標準,課堂上從不發言。陳迪發現她文筆細膩,便從批改她的周記入手,用溫暖的評語與她交流,鼓勵她參加文學社,最終幫助她在全國文明風采征文比賽中獲獎,找到了自信的支點。
對于活潑好動、興趣在技能操作的學生,陳迪是智慧的引導者。她創新性地將語文學習與專業技能學習相結合,指導機電專業的學生撰寫產品說明書,帶領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講好兒童故事。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實現了文化課與專業技能課的同頻共振。
銳意創新:深耕教改,勇立潮頭
在職業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陳迪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她深知,要想真正吸引中職學生,就必須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新”起來。
陳迪始終以開放進取的姿態擁抱教育變革,積極學習各類前沿教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巧妙地將微課、慕課、智慧教學平臺等數字工具融入中職語文課堂。無論是利用短視頻直觀解析課文情境,還是通過在線平臺實現實時互評,她都游刃有余。這些技術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讓語文學習變得生動高效、貼合時代。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讓科技真正為語文教學賦能。
陳迪參與編寫的《晨讀時光·經典詩文誦讀》,已成為多個職業學校學生晨讀的讀本。她積極開展教學研究,主持參與了多項省市級課題,撰寫并發表多篇論文,為職業教育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借助師徒結對活動,她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無私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資源,指導年輕教師備課、上課,帶領他們參加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競賽。
碩果盈枝:桃李芬芳,薪火相傳
春華秋實,歲月有痕。陳迪的辛勤付出,結出了豐碩的果實。2014年,全國創新杯說課比賽一等獎;2016年,全國信息化課堂教學二等獎;2024年安徽省教學能力比賽二等獎……她用行動完成一種強大而無聲的“榜樣教育”。馬月涵、方星娟、張偉龍、王榮幸……一個又一個學生步入高等院校,開啟新的人生篇章。
許多已經畢業的學生時常發來信息:“老師,謝謝您當年沒有放棄我”“您上的語文課是我最美好的回憶”“您教給我的溝通技巧,讓我在工作中受益匪淺”……這些真摯的話語,是對陳迪教育事業最高的褒獎。
“三尺講臺系國運,一生秉燭鑄民魂。”陳迪用十七年的堅守與創新,詮釋了一名中職語文教師的使命與擔當。她像一位默默的擺渡人,用文化的舟楫,將一屆屆學子渡向更加光明的彼岸;她像一位智慧的工匠,用語言的刻刀,精心雕琢著每一個年輕的夢想,用愛心與智慧,書寫著春風化雨、匠心育人的動人故事。
■通訊員蔡曉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