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強化能力建設為支撐,醫療服務供給更加優質;以強化資源整合為重點,基層服務網底更加穩固;以強化服務協同為主線,醫防融合導向更加鮮明……
近年來,濉溪縣始終踐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提質增效。其中,5條創新舉措入選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第二批改革創新典型經驗,《“三共”促“三新”》改革案例入選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典型案例;在2025年全省“1+6”個試驗區監測評價中,濉溪縣排名第一。
頂層設計,下好醫改“一盤棋”
改革行穩致遠,關鍵在頂層設計。
濉溪縣堅持高位推動,充分發揮縣委衛生健康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巧妙舞動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的指揮棒,奏響了協同治理的和諧樂章。通過成立醫共體黨委,由縣衛生健康委主要負責同志兼任書記,進一步加強黨對縣域醫共體建設的全面領導。
同時,濉溪縣將試驗區建設納入全縣衛生健康工作大局中系統謀劃,聯合多部門協同作戰,構建起上下貫通、一體推進的工作體系,為改革行穩致遠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基固本,筑起醫療“新高地”
醫療資源的均衡布局與服務能力的整體提升,是滿足群眾健康需求的根本。
近年來,濉溪縣穩步推進縣人民醫院雁鳴湖院區、雙堆新城醫院、縣婦幼保健院新院區等7個醫療衛生補短板項目,總投資達22.9億元。
著力強化牽頭醫院的龍頭引領作用,加強縣級醫院重點專科建設。當前,全縣累計創建省級臨床重點專科3個、省級臨床特色專科2個,濉溪縣人民醫院卒中中心達到國家高級卒中中心標準。
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網底建設,規劃建設6家重點中心衛生院。目前已有3家重點中心衛生院通過二級醫院評審,12家衛生院達到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推薦標準,11家衛生院完成社區醫院創建。
此外,依托“1+2+14”縣域院前急救網絡,為群眾提供免費縣內急救轉診服務,打造“上車即入院”的15分鐘縣域急救服務圈。
資源下沉,激活基層“一池春水”
如何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沉下去”,惠及最廣大的農村居民?濉溪的答案是:推動人員、技術、服務、管理“四個下沉”。
牽頭醫院開展駐點幫扶工作,讓農村群眾不出鎮就能享受縣級優質醫療服務。以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為基礎,促進醫共體心電、檢驗、影像、超聲、病理五大區域資源共享中心全縣覆蓋,打造遠程診療服務體系。依托醫共體中心藥房,實現縣、鎮、村三級用藥目錄、藥品保障、藥事服務“三個銜接”。深化村醫崗位化改革試點,將212家村衛生室納入衛生院延伸醫療服務點管理,實現村衛生室由管理統一向實體統一、由購買服務向薪酬發放、由村醫職業向村醫崗位的“三個轉變”。
醫防融合,繪就健康“新圖景”
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不僅著眼于“治已病”,更前瞻于“防未病”。
深化醫防協同發展,創新建立醫防管復合型人才交叉培訓機制和疾控監督員駐點制度,引導醫療機構積極落實公共衛生責任,初步實現“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推動健康管理單元“1+1+1”簽約服務團隊對轄區兩病重點人群開展分級分類管理,今年全縣簽約率超過75%。創新基層衛生治理體系,推進衛健專干職能進一步融入健康管理單元,有效發揮公共衛生委員會作用,筑牢農村疾病預防控制網底。
利益共享,注入改革“內生動力”
如何激發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濉溪縣以強化利益共享為核心,讓改革內生動力更加強勁。
堅持醫保總額預算政策,城鄉居民醫保基金包干給醫共體預算管理,深化醫共體“大包干”與慢病“小包干”聯動,實現連續8年結余。
深化經費包干機制,探索將醫保基金向簽約團隊包干,同時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結余提取70%留用,按縣、鎮、村1:2:7考核分配。
創新公衛績效評價機制,對村級基本公共衛生經費提取70%實施過程評價、20%實施目標評價、10%實施結果評價,推動評價體系從“過程評價主導”轉變為“過程+目標+結果并重的綜合評價”。
記者 詹巖 通訊員 陳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