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網淮北供電公司配網無人機巡檢這支以“90后”為主力的年輕隊伍中,一位老師傅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叫祝道義,今年50歲,是萬里電力工程有限公司無人機二班的技術骨干。在平均年齡35歲的創新團隊里,這位兩鬢微霜的“老兵”,憑著豐富的一線經驗與永不停歇的學習熱情,成了團隊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三十多年來,從青春韶華到年過半百,從手握望遠鏡徒步巡線,到操控無人機開展智能巡檢,祝道義始終堅守電力巡檢第一線。當配網巡檢迎來技術變革浪潮,這位老師傅主動擁抱新技術,從零開始鉆研無人機操控、圖像識別與數據分析,用專業與執著守護萬家燈火,詮釋著“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的職業本色。
主動請纓:扎根偏遠供電所
2025年夏,全市配網巡檢工作進入攻堅階段。南坪、雙堆中心供電所片區因地處偏遠,通勤時間長、人工巡檢效率低,成了工作推進的“攔路虎”。“我去駐點!”面對難題,祝道義主動請纓。簡單收拾行囊后,他便扎根到距離市區70多公里的雙堆中心供電所,用無人機為電網安全編織起一張細密的“空中防護網”。
“雙堆中心供電所轄區多是農田,線路跨越溝壑多、樹障密集,以前人工巡檢一天最多走5公里,還容易漏檢。”初到供電所,祝道義盯著地形圖上縱橫交錯的線路,當即投入工作。他把宿舍改造成臨時辦公室,墻上貼滿線路走向圖,桌上的筆記本里,密密麻麻記錄著每條線路的桿塔型號、運行年限與歷史缺陷,連細微的隱患點都標注得一清二楚。
迎難而上:創新巡檢方法
每天清晨五點半,天剛蒙蒙亮,祝道義就背著10斤重的無人機設備出發了。夏季田間熱氣蒸騰,地面溫度超40℃,他操控無人機在高空巡檢,自己則站在烈日下實時跟進,隨時調整飛行角度。“無人機就像我的眼睛,得讓它看清每一處角落、每一個細節。”他緊盯著屏幕上的實時畫面,遇到可疑點立刻拍照記錄,蹲在田埂上逐項標注缺陷位置、類型與嚴重程度。
雙堆中心供電所的線路多穿行在果林與大棚之間,信號干擾強、飛行環境復雜,起初無人機頻繁出現信號中斷問題。祝道義帶著年輕隊員反復“試飛”,記錄不同時段、不同地形的信號強度;晚上回到宿舍,他對著技術手冊逐頁鉆研,結合實操數據總結規律,最終形成“分時段避干擾、按地形調參數”的完整應對方案,徹底解決了信號難題。
精益求精:建立專業檔案
為讓巡檢數據更精準、可追溯,祝道義牽頭建立“一塔一檔”電子檔案系統。遇到年輕隊員請教技術,他總手把手指導:“你看這個絕緣子串,得從側面拍才能看清裂紋,飛行高度控制在30米最合適。”在他的帶動下,團隊整體技能水平與巡檢質效顯著提升。
一次巡檢中,無人機在跨越河流的線路段檢測到導線接頭輕微發熱。若開車繞行要走很遠,祝道義當即踩著泥濘小路蹚到河對岸,頂著3級陣風反復調整飛行高度與角度,直到獲取清晰的紅外測溫數據。回到供電所時,他渾身沾滿泥水,卻顧不上擦拭,第一時間整理缺陷報告、制定整改建議,“早一分發現隱患,就少一分停電風險”——這句話,他常掛在嘴邊,更落在實處。
堅守初心:詮釋責任擔當
駐點期間,祝道義很少回家。有次年邁的父母突發疾病,他正在搶修故障線路,只能在巡檢間隙匆匆打個電話,哽咽著說“等忙完這陣就回去陪你們”。可這句承諾,總被新的巡檢任務耽擱。同事們都知道,祝道義的宿舍里有“三樣寶”:滿電的無人機備用電池、畫滿標記的線路圖紙,還有一個大茶杯”。50歲的他身材瘦小,卻總沖在巡檢最前線。
經過三周奮戰,雙堆中心供電所轄區內所有配網線路全部完成巡檢。面對同事們的稱贊,他只是笑著擺手:“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夕陽下,他又操控無人機飛向遠方的桿塔,金色余暉灑在他沾滿塵土的工裝上,無人機的嗡鳴與田間蟬鳴交織,奏響了電網守護者的責任樂章。
從城市到鄉村,從青春到白頭,祝道義用三十載堅守,詮釋了“我的崗位我負責”的深刻內涵。他操控的不只是無人機,更是對萬家燈火的鄭重承諾;他走過的不只是巡檢路,更是一名電力人扎根基層的初心之路。在配網巡檢的“戰場”上,這位“銀發飛手”的責任故事,仍在繼續書寫。
記者 于曉 通訊員 劉冠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