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需要,還會再來!”2022年8月,當劉先美結束五年援藏生涯,踏上淮北故土時,這句對高原的承諾,成了她心底最滾燙的印記。
2017年,這位淮北七中教師響應安徽省教育廳號召,加入“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遠赴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從初抵時與高原反應的殊死較量,到五年間深耕教學、幫扶學子、聯結漢藏情誼,她用腳步丈量雪域高原的教育之路,用汗水在藏區大地書寫下師者的無私與擔當。
無畏高原“攔路虎”
教學教研雙開花
初到山南,缺氧、低壓、干燥像“猙獰怪獸”襲來——嘴唇干裂滲血,夜里頭痛到無法入眠,稍快邁步就氣喘吁吁,大把頭發脫落。
“孩子們的課堂不能等!”劉先美沒退后半步。她迅速調整狀態,針對藏族學生“缺氧易忘、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學情,摸索出“一慢二反復三鞏固”的漢語文課堂模式,還推出課前三分鐘演講、對話式課堂等創新方法。短短兩個月,她帶的兩個文理班漢語文成績從年級墊底躍升至第一,用實力贏得了師生們的敬佩。
作為漢語文教研組長,她更是把“傳幫帶”刻進工作日常。領著本地教師鉆研教材、課程標準與考綱,定期組織觀課議課、技能大賽;發現漢語文課本標點、讀音有誤,就帶領團隊逐課校對四冊書,細致到每個病句都不放過;學校缺契合藏區學生學情的校本作業,她主動攬下重擔,熬夜至凌晨打磨題目,眼睛布滿血絲也不停筆,最終編寫出四本厚重的校本作業,成了藏區孩子學漢語文的“寶貝”學習資料。
她還牽頭完善12項教研制度,擔任山南市漢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結對指導青年教師格桑、貴吉,助力兩人分別拿下市級教學比賽一、二等獎,貴吉更斬獲自治區三等獎。“劉老師不是來‘支教’的,是來‘扎根’的!”藏族同事的這句話,是對她最好的評價。
愛心暖透雪域路,
幫扶學子見真情
“我是黨員,得把溫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劉先美始終記著這句話。學生央金家境貧寒,家中三姐妹靠父親打工糊口,常年只有一套舊衣服。她看在眼里,悄悄買來三件毛衣、兩件羽絨服,還塞給央金2000余元現金;周末提著日用品登門,坐在藏式土炕上鼓勵孩子:“好好讀書,黨和國家永遠是你們的后盾!”
2018年國慶,她和同事驅車300多公里,隨后又沿懸崖邊的泥濘小道步行70多公里,趕到錯那縣麻麻鄉小學。看到五六歲的孩子半年見不到親人,她紅了眼眶,耐心教孩子們說普通話;離開時,把身上僅有的500余元悉數留下:“給孩子們加頓肉!”
2019年11月,得知需前往海拔5373米的普瑪姜塘鄉扶貧,她頂著劇烈頭痛出發,嘴唇因缺氧變紫,卻笑著把慰問現金與物資遞到藏族同胞手中:“能看到你們的笑臉,再苦也值!”
舍家為公守講臺,
一生情系高原魂
援藏五年,是劉先美對教育的堅守,也是對家庭的虧欠。
初去時,孩子正讀高三,她沒能陪伴關鍵的備考期;父親兩次在安徽省蚌埠腫瘤醫院手術,母親被電瓶車撞傷,胳膊骨折,還縫了20多針,她因帶高三畢業班,一次都沒請假回家;弟弟未滿40歲便英年早逝,她甚至沒能送最后一程。每次給家人打電話,她總說“這邊風景好,一切都好。”,電話掛斷后卻偷偷抹淚。
高原嚴寒讓她的頸椎炎、肩周炎頻繁發作,嚴重時臥床難起,只能扶著沙發滑到地面再艱難起身;冬季氧含量低,一周23節課的高負荷讓她多次暈倒在課堂,卻從未有過一次遲到、早退。2020年、2021年高考后,同事勸她回內地休整,她卻接下西藏自治區高考閱卷任務,連續兩年獲評“優秀閱卷教師”,撰寫的學科分析報告被西藏自治區教育考試院采用。
寒暑假回淮北,她也閑不下來,主動到教育局、學校做師德宣講,把“老西藏精神”“玉麥精神”講給家鄉教師聽,激勵大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五年間,她收獲了“淮北市先進工作者”“淮北市優秀教師”“西藏自治區骨干教師”“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等諸多榮譽,更在藏區孩子心里種下了知識與希望的種子。
如今,劉先美已回到淮北七中任教,但她與高原的約定從未褪色。“一次援藏,一生藏情。”這位平凡的教師,用五年時光詮釋了“海拔高要求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的真諦,她的故事,也正激勵著更多人奔赴邊疆,讓師者光芒在雪域高原永續綻放。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韓桂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