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山區宋疃鎮黃營村,一個由退休老書記金華創辦的“老金說道”調解點,正成為當地群眾解決矛盾糾紛的首選之地。這個看似普通的調解點,卻蘊含著基層治理的大智慧,自設立以來已成功化解多起矛盾糾紛,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的“第一道防線”。
金華是市人大代表,曾在黃營村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多年,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2014年退休后,他主動請纓擔任村調解員,利用自身熟悉村情民意的優勢,創辦了“老金說道”調解點。“村里村外,家家戶戶的情況我都熟悉,鄉親們也更愿意跟我說掏心窩子的話。”金華樸實的話語道出了調解工作的關鍵。
“老金說道”最初只是村民們喝茶閑聊的場所,但金華憑借自身優勢,將其打造成普法宣傳和矛盾化解的前沿陣地。他堅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講法律法規,耐心傾聽群眾心聲,及時疏導情緒,成功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2024年高標準農田建設期間,村民王某某因機井選址問題多次撥打12345熱線反映情況。原來,多年前其地東頭已有一眼機井,這次建設又要在西頭打新井,王某某認為沒有必要。得知情況后,金華立即趕到現場,通過實地測量、耐心解釋,最終與王某某達成一致,既保障了農田建設進度,又維護了村民權益。
在另一起道路拓寬糾紛中,村民馬某某因修路需占用其部分宅基地而索要補償。金華多次上門,從集體利益和個人得失的角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馬某某不僅放棄了補償要求,還主動將宅基地無償提供給村里使用。“每一次矛盾化解,都讓我無比高興。”金華說,“退休了還能為老百姓做點事,非常榮幸。”
“老金說道”調解點的成功,不僅在于金華的個人威望,更在于其獨特的工作方法。金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密密麻麻記錄著調解思路和群眾訴求。閑暇時,他經常走村入戶,通過拉家常的方式察民情、解民憂,同時做好政策宣傳。這種“接地氣”的工作方式,讓調解工作事半功倍。
宋疃鎮綜治辦負責人表示,“老金說道”調解點與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門密切配合,形成了矛盾糾紛聯調聯處機制。從家庭內部矛盾到勞務糾紛、財產糾紛,各類矛盾都能在這里得到妥善解決。該調解點的成功實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提供了鮮活樣本,有力推動了平安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
記者 于曉 通訊員 孫芙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