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是淮北市消防救援支隊的“火焰藍”,妻子任靜是一名人民教師,他們并肩前進,是相互扶持的“知心愛人”;言傳身教,是孩子背后永遠的“溫暖港灣”;孝順父母,是鄰里眼中公認的“模范家庭”。他們用實際行動守護和傳承著“忠”“愛”“孝”的優良家風。
一位是“最美逆行者”,一位是“辛勤的園丁”,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舍小家、為大家,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忠貞的誓言。
1500次逆行里的“忠”
孫健的衣柜里,掛得最整齊的是那套“火焰藍”制服。
24年消防生涯,他爬過燒得滾燙的樓板,蹚過齊腰深的洪水,穿過濃煙滾滾的巷道,救出在火災中呼救的百姓。
“每次出警,他從不跟我細說危險……”任靜說,他只是任務結束后發來平安信息:“我沒事。”
2018年夏天淮北暴雨,孫健帶隊在低洼地段救援。任靜從新聞里看到消防員背著老人蹚水,鏡頭一晃而過的背影,她一眼就認出是孫健——那是他習慣性彎腰的姿勢。等他三天后拖著泡腫的腳回家,褲上還沾著泥漬,他只笑著說:“沒事,老百姓都安全轉移了。”
1500余次滅火救援,350余人從危難中被救出。二等功、三等功的軍功章被孫健隨意放在抽屜里,倒是每次救援后群眾送來的感謝信,他都仔細疊好。“這些比勛章沉。”他常對任靜說。
而任靜的講臺上,也藏著另一種堅守。作為人民教師,她帶的畢業班成績常年名列前茅;作為民革黨員、相山區人大代表,她走訪社區收集民意,把家長里短的訴求寫成提案。“他守護城市平安,我守護孩子們的明天,咱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力。”任靜這樣理解他們的“并肩”。
柴米油鹽中的“愛”
在孫健的心中,妻子任靜就是“港灣”。
剛結婚時,兩人約好周末去看電影,票都買好了,孫健卻接到緊急警情。任靜一個人坐在影院里,電影演了啥全沒記住,滿腦子都是消防車刺耳的呼嘯聲。散場時,她收到孫健的短信:“下次一定補上。”
這個“下次”,一等就是半年。這樣的“下次”,在他們的生活中并不鮮見。
他們的愛情里,沒有“月上柳梢頭”的浪漫,卻有“你守大家,我守小家”的默契。孫健執勤時,任靜總會在他的口袋里裝上手剝的核桃;任靜備課到深夜,孫健只要在家,總會端來一杯溫牛奶,悄悄陪在身旁。
“最虧欠的是孩子。”孫健說起兒子,眼里有愧疚。陪伴兒子的時間很少,但是只要在家里,父子倆總會拿出象棋,對弈幾局。
“父親”,在兒子的筆觸下,在少年的作文里。小學的暑假里,一家三口約好出去看電影吃美食,卻因為火警,孫健爽約了。
任靜帶著兒子在消防隊門口等了大半天,看到他帶著隊員歸來時,兒子突然跑過去抱住他的腿:“爸爸,您身上有煙味,但我還是想您。”
一粥一飯里的“孝”
那年冬天,孫健的父親突發腦梗住院。任靜凌晨接到電話,一邊匆忙穿衣趕往醫院,一邊在電話里安撫慌亂的婆婆。
她第一時間聯系好相關專家醫生,送公公住進醫院。她沒告訴正在外地培訓的孫健,自己白天上課,晚上在醫院陪護,連續一周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直到孫健培訓結束回家,才發現岳父在醫院幫忙送飯,任靜的眼下掛著濃重的黑眼圈。“咋不告訴我?”他紅了眼眶。“告訴你,你在外地也分心。”任靜笑著輕輕遞過熱毛巾,“爸現在沒事了,你回來了,咱輪著守。”
如今,只要孫健休假,家里總要熱鬧起來。他會挽起袖子給老人燉排骨湯,任靜則陪婆婆嘮家常,兒子在客廳給爺爺講學校的趣事。陽光透過窗戶落在全家福上,照片里的四個人笑得眉眼彎彎。
尋常日子里的光
有人問任靜,嫁給消防員后悔嗎?她總指著窗臺上那盆孫健從火場救下的綠植:“你看它,在絕境里都能發芽。咱這日子,雖有牽掛,卻更有奔頭。”
他們的家,沒有驚天動地的傳奇,卻在一次次等待與堅守、付出與理解中,把“忠”刻進使命,把“孝”融入日常,把“愛”寫進歲月。
2024年,孫健家庭獲評安徽省“最美家庭”榮譽稱號。“一家人相親相愛在一起,就是最美的日子。”任靜甜蜜地笑著說。
家是幸福的源泉,是溫馨的港灣。孫健、任靜夫妻倆演繹著“最美逆行者”和“堅定追隨者”的愛情故事,他們雖是萬千家庭中的普通一員,卻用最樸素的方式,傳遞著最動人的大愛。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張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