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南政法大學的青澀學子,到如今身兼相山區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委員、第二檢察部主任的重任,陳慧麗的檢察之路是一場持續十三年的精進馬拉松。
2012年初入檢察院,她便被投入案件管理機制改革的浪潮中心。面對千頭萬緒的籌備工作,這個年輕的姑娘展現出超乎年齡的沉穩與韌勁。辦公室里,時常亮燈至深夜,鍵盤的敲擊聲與翻閱文件的沙沙聲交織。最終,她協助部門負責人擬定的系列制度文件,成為全院案件管理的“操作寶典”。這份對極致的追求,也讓她在高手云集的全國檢察機關案件管理業務競賽中脫穎而出,摘得“業務能手”桂冠,名字自此鐫刻于全國案件管理人才庫的名冊。
從案管轉戰公訴席,陳慧麗面對的挑戰更加驚心動魄。多年來,在她主辦的案件中,淮北市首例惡勢力犯罪集團“套路貸”案如同一塊“硬骨頭”。該案犯罪手法隱蔽、涉案人員盤根錯節,為啃下這塊硬骨頭,陳慧麗白天提審訊問、抽絲剝繭,夜晚則埋首于堆積如山的銀行流水、通訊記錄、借款合同,在浩如煙海的電子數據中尋找犯罪鏈條的蛛絲馬跡。法槌落下,正義昭彰,其撰寫的理論文章被《安徽檢察》刊載。
當檢察職能向民事、行政、公益訴訟領域拓展時,案件類型跨度大、法律適用復雜、社會關注度高……全新的戰場沒有嚇退陳慧麗,反而激發了她的探索欲,辦理各類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380余件。當敏銳地意識到傳統的辦案方式在新型復雜案件面前有時顯得力不從心時,陳慧麗與技術部門的一次次“頭腦風暴”后,一個聚焦“檢察護企”的行政檢察大數據監督模型逐漸成型。這個模型如同為監督工作裝上了“智能天眼”,在安徽省檢察機關競賽中斬獲優秀獎,陳慧麗本人也入選了全省數字檢察人才庫。
“案件質量是檢察工作的生命線。”這句話被陳慧麗工工整整地寫在辦公桌的臺歷扉頁上,更是熔鑄進她經手的每一份法律文書、每一次調查取證中。
東崗樓立交橋下的景象曾令人憂心:近百根巨大、沉重的廢舊水泥枕木,雜亂堆疊在橋下空間,不僅侵占公共區域,更滋生安全隱患,附近居民對此怨聲載道。接手這起督促履職案后,陳慧麗一次次實地勘查,一次次主動敲開了淮北市重點工程建設局、蚌埠鐵路工務段的大門,查明權屬,積極聯系環保、公安交警部門,協助鐵路部門辦理車輛運輸通行證、協調辦事處清除路障,水泥枕木被徹底清理。
陳慧麗對極致的追求,體現在辦案的每一個環節。多年來,她加強與人社、公安、刑檢協作配合,助力300余名農民工追討欠薪500余萬元;精準有效監督、有力跟進監督,督促法院改判民事案件41件,涉案金額700余萬元;以公開促公正,主持召開淮北市首例公益訴訟案件聽證會;踐行“楓橋經驗”,小案不小辦,對執行標的雖僅5萬元,但已十年之久的民事執行活動監督案件,主動多次釋法說理,促使雙方達成執行和解協議,遠在浙江臺州的申請人專門委托律師送來感謝銘牌;化身“檢小皖說法”主播,宣傳虛假訴訟工作,被安徽省人民檢察院政治部評為網絡熱播獎……
躬行踐履始玉成,行而不輟終致遠。淮北市人民檢察院三等功、“平安淮北”建設先進個人、淮北市“百佳政法干警”……一項項榮譽,如磐石般記錄著陳慧麗從助理檢察員到檢委會委員的堅實步履。身份在變,戰場在換,唯一不變的是她眼中對法律近乎虔誠的信仰,和內心深處那份滾燙的熱愛。因為她知道,這條追求公平正義的路沒有終點。她愿繼續做那執著的一滴水、一道微光,以日復一日的躬耕不輟,以對每一起案件的極致求索,奮力書寫無愧于誓言、無愧于人民的燦爛篇章。
記者 俞曉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