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突然斷電,電器停擺怎么辦?不久前一個周末的傍晚,家住烈山區青谷社區的魏阿姨就碰到這樣的難題。魏阿姨的女兒正在上夜班,只能幫她撥打了供電服務熱線。考慮到老人獨自在家,烈山中心供電所值班人員不到20分鐘便趕到現場,不僅快速排障,還重新幫老人家里規范布線。隨著“滴”的一聲,風扇恢復運轉,涼風徐徐送出。
這樣的暖心場景在淮北已成常態。在這里,淮北供電公司的供電服務員身兼數職,既是搶修電路的“急救員”,又是代買物品的“跑腿員”;既是清理樹障的“安全員”,又是傳播知識的“科普員”。這支24小時待命的“電保姆”隊伍,正通過“三網共建”模式織就一張覆蓋城鄉的民生服務網絡。
城市社區——服務零距離。相山區相南街道黎苑社區的“社網共建”電力便民服務站里,居民不僅能辦理電費繳納、用電報裝等常規業務,每周四還有客戶經理現場辦公。依托“燕飛來”志愿者服務隊,公司聯合社區為168戶特殊家庭建立專屬檔案,定期為高齡、孤寡等群體提供延伸服務。這種“1+1+N”服務模式(1個社區配備1名電力客戶經理+N名運維人員)已在城區全面推廣。
鄉村田間——智慧惠農?。在石臺鎮梧桐村等4個“村網共建”電力便民服務點,電力聯絡員兼職提供業務受理、線上繳費引導等服務。五溝鎮廟前村的創新實踐尤為亮眼:通過“物聯網+云平臺”5G技術安裝的17處掃碼用電終端,讓農田灌溉成本從每畝12.4元驟降至3.7元,通過科技賦能真正實現了“指尖上的智慧農業”。
工業園區——用電無憂。通過“園網共建”,淮北供電公司與全市6個省級園區實現協議全覆蓋,將電網投資界面延伸至用戶紅線。實施“項目長”負責制,由公司領導牽頭跟蹤重大項目,超前規劃變電站站址和電力通道。這種“即插即用”的用電體驗,讓企業真切感受到“電力先行”的營商環境。
在推進“三網共建”過程中,淮北供電公司同步開展安全宣傳“五進”工作。圍繞用電安全、電力設施保護等,通過多種形式將電力安全法規、典型違章案例和用電安全知識送進企業、農村、社區、學校和家庭,有效增強了公眾安全用電意識和緊急避險能力。
從特殊家庭的專屬服務到萬畝良田的智能灌溉,從社區窗口的便民利民到園區企業的“零投資”接電,淮北供電公司正以專業與溫情串聯起城市發展的每個角落,用責任與創新織就民生保障網。
記者 于曉
通訊員 高茂成 禹廣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