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的午后,陽光透過窗欞落在劉士金布滿老繭的手上。這位中國黃金安徽太平礦業有限公司的鏟車司機,說起那兩個相伴十多年的孩子,眼角的皺紋里漾著暖意:“如果我和妻子不管,他們就真成沒人疼的娃了。”
一句話,藏著十年風雨。
2011年的夏天,劉士金依舊開著鏟車在礦上忙碌,妻子馬慶云操持家務,兒子在鎮上讀初中,日子像礦場邊的溪水般平靜流淌。可6月的一場車禍,猝然撞碎了這份安穩——馬慶云唯一的弟弟,那個總愛笑著喊“姐夫”的年輕人,因車禍永遠離開了。
為了生活,弟媳劉秀峰擦干眼淚,揣著簡單的行李外出打工,將10歲的女兒馬瑩和剛滿2歲的兒子馬文濤托付給了孩子的爺爺奶奶。可命運的暴雨總在屋漏時落下,兩位老人沒能從喪子之痛中走出,短短半年內相繼離世。
那個冬天,面對兩個孤苦無依的孩子,夫妻倆在燈下沉默許久。劉士金抽完最后一口煙:“接家里來吧,咱養。”
從此,這個本就不寬裕的家,多了兩張要吃飯的嘴。馬瑩讀小學需要每天接送,剛上幼兒園的馬文濤總在清晨哭著要媽媽,自家兒子正值初中關鍵期。劉士金夫婦像上了發條的鐘,天不亮就起身做飯,送完這個送那個,傍晚收工回家還要洗衣、縫補、輔導作業,忙到深夜才能歇下。
弟媳每月寄來學費,可孩子們的日常開銷、醫療費用全由劉士金夫婦承擔。“那時候家里的錢,在手里能攥出水來。最難時,只能厚著臉皮找親戚朋友借。”說這話時,劉士金語氣平靜,可聽者都明白,那些輾轉難眠的夜晚藏著多少艱辛。
苦日子里,總有甜來鉆空子。馬瑩上小學時,父親節那天偷偷把攢了很久的糖紙疊成花,塞進劉士金的口袋:“姑父,這個給你。”馬文濤學會寫名字后,第一個歪歪扭扭的“濤”字,是舉著湊到劉士金眼前展示的。如今馬瑩上班了,逢年過節總拎著禮物回家,一進門就喊:“姑父,我給你帶了……”劉士金說著,嘴角不自覺上揚:“孩子心里亮堂著呢。”
2014年,公司黨委和工會得知他家情況,送來慰問品和慰問金。公司領導看著空蕩蕩的屋子,當即安排馬慶云到選礦車間破碎工段上班。“多份收入,日子就能松快些。”部門主管張波回憶,那時劉士金家連個像樣的衣柜都沒有。“但他從不說難,上班從不耽誤。”
盡管生活艱難,劉士金始終認真負責。鏟車緊張時,住得近的他總是二話不說趕來加班,同事請假時還主動頂班。他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職工”。
如今,兒子已成家立業,馬瑩外出打工補貼家用,馬文濤讀高一。每個團圓節日,弟媳劉秀峰也會來家里吃團圓飯——她和兒女早已融入劉士金夫婦的小家庭,千言萬語也道不盡她對姐姐和姐夫的感激之情……2024年,這個充滿愛的大家庭獲評安徽省“五好家庭”。
劉士金夫婦不懂什么大道理,卻用最樸實的堅守,把“責任”二字寫得滾燙。礦區的風里、村里的炊煙里,都傳頌著他們的故事——關于善良,關于擔當,關于一個平凡家庭里最動人的光。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張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