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記者走進李曼父母的家中,一塊锃亮的“二等功臣之家”牌匾映入眼簾。“這是今年元宵節前夕,由淮北市、相山區軍地人員組成的送喜報小分隊,專程來到我家中掛上的。”李曼的父親李傳社談起女兒時,眼中滿是自豪與牽掛。作為一名服役20年的軍人,李曼從一名熱愛舞蹈的文藝兵成長為文化戰線的帶兵人,榮立二等功并獲得多項榮譽。記者聽李傳社講述女兒從軍路上的點滴故事,感受一位軍屬的默默支持與深沉父愛。
提起女兒李曼,父親的話語中滿是欣慰:“她從小就喜歡跳舞,沒想到這份愛好成了她報效國家的途徑。”2005年,李曼因舞蹈特長被特招入伍,從此開啟了軍旅生涯。李傳社是一名退役軍人,從小就喜歡帶女兒李曼到淮海戰役烈士陵園等紅色遺址參觀學習,一顆紅色的種子就在她的心里生根發芽。父親回憶,女兒入伍后變得更加堅韌,不僅在舞臺上綻放光彩,更在軍營中磨煉成長。“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演出時,她打電話回家,聲音里全是激動,那一刻,我知道她的選擇是對的。”
李曼在部隊的表現一直很出色,從優秀士兵到軍校學員,再到文化戰線的骨干,她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堅定。父親提到,女兒在解放軍理工大學學習期間,常常深夜還在走廊里挑燈學習。“她說,文藝不僅是表演,更要傳遞力量,后來她帶隊創排紅色情景教育課,巡演時受到熱烈歡迎。我特別為她驕傲。”
這些年,李曼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還被評為“集團軍優秀‘三會一好’政治教員”和“福建省三八紅旗手”。父親說:“每次看到她的獎章和證書,我都覺得她的付出值得,這些榮譽是我們全家的驕傲。”
軍人的家庭總是聚少離多。李曼的父親坦言,女兒常年在外,家里難免想念,尤其是7歲的外孫,常常問“媽媽什么時候回來”,但全家人都理解并支持她的工作。“女婿很體貼,把家里照顧得很好,讓李曼能安心服役,我們做父母的,最大的心愿就是她平平安安,在部隊繼續發揮光和熱。”
“作為父親,我既心疼她的辛苦,更為她感到自豪,雖然見面時間有限,但她的每一次進步都讓我們全家欣慰,希望她繼續堅守崗位,為部隊貢獻力量,家里永遠是她溫暖的港灣。”說著,李曼的父親翻起了家中的相冊。相冊里,從扎著羊角辮的舞蹈少女到英姿颯爽的軍校學員,記錄著女兒的成長軌跡,他捧著相冊坐在灑滿陽光的客廳里說:“女兒的舞臺在軍營,我們的驕傲在心里。”
采訪途中,李曼與父親視頻通話,“最近怎么樣,天氣熱,要注意身體。”簡單的話語里,是一位父親對女兒最深沉的牽掛與支持。“爸,您也是!不要擔心,女兒把自己照顧得很好。”電話那頭的李曼聲音清晰而洪亮,向家中傳遞著讓父親安心的話語。電話掛掉,李曼父親對著屏幕說了句:“這孩子,每次都急急忙忙的。”手指卻不自覺地摸了摸屏幕,好像還能觸到女兒帶笑的眉眼。
記者手記:
在軍人榮譽的背后,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家屬,他們用理解與支持,筑起了軍人堅強的后盾,他們用無私的愛,點亮了軍人前行的道路。李曼的故事,是千千萬萬軍人家庭的縮影——舞臺上的光芒屬于軍人,而舞臺下的堅守與驕傲,屬于每一個為他們傾注心血的家人,正是這份無言的奉獻與深沉的愛,讓軍人的步伐更加堅定,讓家國的平安更有保障。
見習記者 劉奕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