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凌晨4點半,中煤三建陰灣煤礦的夜色尚未散盡,檢修車間的燈光已刺破黑暗。
此時,吳孝金蹲在礦車底盤下,扳手沾滿夜露與煤灰,指尖輕捻便精準判斷出1毫米制動間隙是否達標。“這活計,比當年在部隊校準車輪還講究。”這句常掛在嘴邊的話,藏著吳孝金從未褪色的軍人底色。
車間墻上,“2927天”的安全記錄粉筆字格外醒目。老工友都清楚,這數字背后是吳孝金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工具箱最底層,十二枚黃銅彈殼整齊碼放——那是他在新疆軍區服役時留下的“特殊量具”,也丈量著他從軍營到礦區始終不變的嚴謹。
2003年冬的一場事故,讓“嚴謹”二字刻進他的骨血。老師傅因少擰半圈螺絲,致滿載礦石的卡車在斜坡失控。
當時,吳孝金跪在結冰路面撿拾著零件,耳邊回響著老師傅的哽咽:“當年在部隊,槍械每天要驗三遍……”
從此,他的檢修流程里多了一套“三驗操作法”:驗扭矩要聽到扳手“咔噠”三聲響,查電路要測三次絕緣電阻,校間隙要反復確認三遍。新來的技工小王曾抱怨太繁瑣,直到去年暴雨夜,吳孝金在齊膝深的冰水里泡了6個小時,硬是找出了2毫米的密封偏差。
礦上引進智能診斷系統那天,年輕人都圍著新設備嘖嘖稱奇。吳孝金卻蹲在新設備旁,把聽診器貼在引擎蓋上,眉頭漸漸皺起。
“第三缸有問題。”他的語氣很肯定,就像當年在哨所判斷發電機故障一樣篤定。
拆解結果震驚眾人——三顆滾珠軸承已碎裂,連智能系統都未察覺。他只是笑笑,指向墻上泛黃的檢修日志:14年來每輛車的“病歷”密密麻麻,頁角磨得發亮,記錄著比系統更鮮活的經驗。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吳孝金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他從基礎做起,帶著工友鉆技術。他自費買來《礦山機械》《礦區車輛維修五十問》等業務書籍放在會議室,帶著職工一起學;建立學習QQ群,把每天檢修遇到的問題及處理辦法發在群里供職工學習借鑒。他結合生產實踐,在學習中提出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有針對性地提高職工的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他嚴格執行標準化作業程序,教職工規范操作。每周三,上臺主講“車輛小講堂”,解決工作中的難點、熱點和痛點。他與車隊技術較弱的職工結為學習對子,上崗帶看干,邊操作邊講解,提升工友的車輛修理技能。
如今礦區的車輛都裝上了智能監測系統,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各項數據。但吳孝金仍然堅持手寫檢修日志,字跡工整得像當年的訓練日記。“14號車右后輪異響,癥狀類似2023年3月案例。”類似這樣的記錄,這樣的對照,藏著他對“老經驗”與“新技術”的平衡之道。
去年引進智能風門系統時,他帶著全隊反復演練。從觀察巷道狀況到確認通行安全,15秒的標準流程被他分解成幾個關鍵步驟。礦長看著他們訓練,不由得感嘆:“老吳這是把部隊的作風帶到礦區來了。”
近些年,車機互聯和煤礦車輛的日新月異,吳孝金經常有“危機感”。
如今,傳統機械顯示也變成了“數字信號”,修理工具也從簡單的錘子扳手,變成了由電腦操控的診斷儀。一輛新車下來,首先就要看說明書,每一處電路、每一個機件都成了他和師傅們的研究對象。從最開始修車時的“心里沒底”到有點經驗,再到得心應手……
“這么多年最有成就感的不是一摞摞的證書,而是對每一輛新車型研究透徹后的那份喜悅和豁然。”他說,
晨光微熹,第一班礦車正緩緩駛入幽深的巷道。吳孝金站在檢修車間門口,褪色的軍綠色工裝被晨風吹得微微擺動。胸前的黨徽在晨曦中閃著微光,仿佛在訴說著一個老兵的不變初心。
■記者徐志勤通訊員李繼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