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烈日炙烤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有一群人穿梭于滾燙的街道,汗水浸透的背影、曬得通紅的臉龐、匆匆而過的腳步,電動車輪胎碾過路面,留下轉瞬即逝的印記。他們的故事是無數勞動者的縮影。近日,記者走進這群人——外賣騎手,了解他們的故事。
上午9點,36歲的外賣員梅凈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太陽毒,上午早點出門能多跑幾單,避開正午最曬的時候。”作為站點里為數不多的女騎手,她的電動車后備箱里放著替換衣物和備用毛巾,“汗出得太快,不換粘在身上更難受。”
“我挺喜歡這份工作,和我的性格一樣是自由的,只要肯干,也有不錯的收入。”梅凈凈總是樂呵呵的,“女性騎手少,但我們送的單可不少。”在市中心一家奶茶店,梅凈凈等待著六單外賣,“這些奶茶要送往不同的地方,為了不超時,我要跑起來嘍!”說完,她拎著沉甸甸的外賣,身影快速淹沒在人群中。
正午12點,董內喜的電動車停在寫字樓樓下,頭盔摘下的瞬間,汗珠順著曬得黝黑的臉頰滾落。他仰頭灌下大半瓶水。“早上送小女兒上學后開始接單,中午趕回家做午飯,下午繼續跑到晚上8點,日均45單,配送里程130千米。”這是董內喜每天如一日的生活,忙碌而緊張。但更多時候,他記得的是暖心瞬間:商家會多給一杯冰水,顧客看到他濕透的衣服會遞來紙巾。
“夏天雖然辛苦,但卻是外賣單量最多的季節。有時爬樓爬得腿像灌了鉛,但想到孩子,就渾身是勁。”這位46歲的退役軍人去年被評為相山區勞動模范,“‘認真工作,用心服務好每一位顧客’是我的工作準則,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外賣騎手看到,只要勤勞肯干就能有所收獲。”董內喜額角滲著汗珠,1500毫升的舊水壺里泡著的花茶已經見底。
下午1點多,剛在站點吃完午餐的李恒義坐在路邊樹蔭下。22歲的他灌下半瓶冰水,開啟下午的配送工作,藍色工裝后背早已洇出大片深色汗漬。此刻距離晚班結束還有8個小時。他卷起袖口,露出早已曬成古銅色的胳膊,“從早上8點跑到晚上9點,高溫天單多,一天能跑70多單呢。”李恒義抹了把額頭上的汗笑著說,“上學時就利用寒暑假送外賣,我也是‘老’騎手了,早已習慣了烈日的‘烤驗’。”由于許多老舊小區沒有電梯,他常常要拎著餐盒一口氣爬上六七層。高溫下,樓道悶熱得像蒸籠,汗水順著脊背往下淌,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還有車停在外面暴曬一小會兒,坐墊就燙得能讓人跳起來。”
“這份工作自由,多勞多得,年輕嘛,不怕吃苦。”李恒義笑著晃了晃手機,屏幕上跳動的訂單提示音不斷響起。上周一位顧客在備注里寫的“天太熱,不著急,超時沒關系”,至今存在他的記憶里,“剛送外賣時有好幾次跑得太快餐灑了,我連忙給顧客道歉。他們并沒有指責我,而是擺了擺手,讓我不用在意。”一個個溫暖的瞬間成為支撐他努力工作的力量。
在工會驛站,幾位騎手趁著接單間隙歇腳,他們的話題都是“今天送了幾單”“最近有沒有中暑”“再熬兩個月,等天涼了就好了”。盡管工作辛苦,大家大多選擇咬牙堅持,選擇在點滴溫暖中找到堅持的動力,“辛苦了”“謝謝你”“注意防曬”……一句句再簡單不過的關心話語,是他們烈日下最珍貴的慰藉。
暮色漸濃,一個個藍色、黃色的身影又駛出了商圈,車尾燈在熱氣蒸騰的街道上劃出紅色弧線。外賣騎手作為城市中無比堅韌的群體,他們用一份又一份外賣連接著千家萬戶的煙火氣,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夏日篇章。
記者手記:
烈日無情,人間有愛。外賣騎手是城市運轉中不可或缺的齒輪,他們的堅守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當我們接過外賣時,或許可以多說一句“謝謝”,當訂單稍有延遲時,或許可以多一份耐心。這些微小的善意,將成為他們酷暑中最清涼的慰藉。
在這個夏天,讓我們以理解與尊重回應他們的堅守。因為每一份職業都值得被看見,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珍視。
見習記者 劉奕彤
攝影記者 黃鶴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