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區高岳中心學校以市級課題《“小學生講好紅色故事永遠跟黨走”主題教育實施策略研究》為依托,積極探索紅色教育新模式,把少先隊和共青團工作融入大思政課堂,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紅色故事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家庭,取得了豐碩成果。
播撒紅色種子:意義非凡的啟動會
去年金秋時節,杜集區實驗小學的多功能會議室里座無虛席。高岳中心學校轄區內所有小學和幼兒園的校(園)長們齊聚于此,共同參加中心校市級課題《“小學生講好紅色故事永遠跟黨走”主題教育實施策略研究》的推廣啟動會。
“我們要讓孩子們像記住動畫片情節一樣記住紅色故事。”中心校負責人的話語擲地有聲,不僅表達了對紅色教育的創新理念,更使得紅色文化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扎根于孩子們的心中。
會上,課題組成員曹海燕以《如何做好教育科研工作》進行了深入培訓,課題主持人袁丹丹對課題推廣方案進行了詳細闡述,明確了推廣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步驟。
這次會議強調,要以本次課題推廣為契機,結合各學校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研究成果,不斷創新紅色故事講述方式和教育活動形式。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手段,讓更多的學生深入了解黨的歷史、革命傳統和紅色故事,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
點燃星星之火:思政課教研暨骨干教師培訓會
推廣工作的第一步,便是“培養講故事的人”。高岳中心學校精心組織轄區內的校(園)長、輔導員和骨干教師,舉辦了思政課教研暨市級課題成果推廣培訓活動。
課題組成員費曉登以《談談我對紅色故事的理解》為題,從紅色故事的歷史背景、精神內涵、教育價值等多個維度進行了深入解讀。隨后,袁丹丹以《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紅色故事融入黨團隊工作的實踐與創新》為題,詳細介紹了如何將紅色故事巧妙地融入黨團隊工作中。她分享了許多生動的案例和實用的方法,如通過組織主題班會、開展紅色研學活動、舉辦紅色文化節等形式,讓學生們在參與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在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
“以前總怕孩子聽不懂大道理,現在知道用‘小蘿卜頭’的書包對比現在的文具盒,孩子們眼睛都發亮!”參加培訓的劉老師興奮地分享道。這種生動形象的教育方式,讓抽象的紅色精神變得具體可感,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紅色故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課堂上的“穿越之旅”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宗老師最近成了學校里的“網紅”,她的課堂總是充滿無限創意。在講《小英雄雨來》時,宗老師別出心裁地帶著孩子們在教室玩“地道戰”情景游戲:課桌拼成“障礙墻”,書包當“秘密文件”,學生們貓著腰“送雞毛信”。這種“玩中學”的方式,讓原本安靜的課堂瞬間變得熱鬧非凡,孩子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了戰爭年代的緊張氣氛。
“現在孩子們搶著回答‘如果你是王二小會怎么做’,他們的答案比標準答案更精彩!”宗老師笑著說。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孩子們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深入理解了紅色故事的內涵和精神,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音樂課上,《十送紅軍》被改編成童聲合唱,孩子們用清澈的歌聲表達著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和感激;美術課上,孩子們用手抄報畫出紅色故事的人物形象,一幅幅色彩鮮艷和充滿創意的作品,展現了他們對紅色文化的獨特理解和熱愛。通過不同學科的融合,紅色故事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在孩子們面前,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校園變身“紅色大舞臺”
春天的校園里,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也回蕩著稚嫩而堅定的聲音。3月份,學校舉辦的“緬懷革命先烈講好紅色故事”比賽吸引了眾多學生參與。比賽現場,選手們精神飽滿,聲情并茂地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紅色故事:堅定信仰的陳延年、嚴守紀律的邱少云、炸碉堡的黃繼光、八女投江、毛岸英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眼前,他們為了民族的未來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堅定偉大理想信念,艱苦樸素、樂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品質,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
選手們的精彩演繹,不僅讓觀眾們重溫了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更讓大家的思想得到了凈化,情感得以升華。現場掌聲雷動,氣氛熱烈而莊重,紅色精神在校園得到廣泛傳播和弘揚。
最熱鬧的要數中心學校“唱紅歌比賽”。轄區所有中小學的孩子們齊聚杜集區實驗小學,用歌聲串聯起紅色記憶。一首首經典的紅歌,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等,在校園上空久久回蕩。孩子們用嘹亮的歌聲表達著對黨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祝福,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積極向上和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紅歌的旋律和歌詞深深印刻在孩子們的心中,點亮了他們的紅色基因,讓紅色基因浸潤每一個孩子的心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讓學生成為有根之人,為他們的成長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走出校門的“紅色小使者”
周末的岱河社區廣場上,一群系著紅領巾的“小講解員”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他們認真地給居民講《半條棉被》《朱德的扁擔》等紅色故事,生動的講述和純真的表情贏得了居民們的陣陣掌聲和稱贊。
這些“小講解員”是學校的紅領巾宣講員,他們不僅在校園內傳播紅色文化,還走出校門,走進社區、走進杜集區好人館、走進杜集區國家安全教育基地等場所,擔任義務講解員。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將紅色故事傳遞給更多的人,讓紅色文化在社會中廣泛傳播。
“聽小朋友用‘奧特曼打怪獸’比喻紅軍打敵人,特別有意思!”帶著孫子聽故事的張奶奶豎起大拇指。孩子們用童真的語言和獨特的視角,將紅色故事講得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橫生,讓聽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紅色歷史,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寒假里的“家庭紅色影院”
今年寒假,杜集區實驗小學的孩子們收到了一份別具一格的作業——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紅色電影。這一舉措,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寒假生活,更將紅色教育延伸到家庭,讓紅色故事成為連接幾代人的親情紐帶。
三年級的小雨和爸爸一起觀看了紅色電影《劉胡蘭》,影片中劉胡蘭英勇就義的場景讓小雨深受觸動,她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犧牲一切的偉大精神。爺爺戴著老花鏡,講述他年輕時修鐵路的故事,讓小雨對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分享著觀影和聽故事的感受,紅色基因在家庭中悄然傳承。
該校的微信公眾號也成為了“紅色展臺”,孩子們觀看紅色電影的照片和視頻紛紛展示在平臺上。這些充滿溫情和感人的畫面,不僅記錄了孩子們的成長瞬間,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紅色教育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通過家庭紅色影院活動,紅色故事走進了千家萬戶,紅色文化在家庭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收獲成長的“紅色果實”
經過9個月的不懈努力和實踐,紅色教育在高岳中心學校結出豐碩的果實。曾經在公開場合一說話就臉紅的三(2)班學生劉麗(化名),現在能落落大方地講述江姐的故事,自信和勇氣在她心中生根發芽;總愛玩手機游戲的四(4)班學生葛博旭(化名),把“紅軍長征路線”設成了手機壁紙,紅色文化成為了學生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和價值觀。
更讓人驚喜的是家長們的反饋——“孩子現在會主動問太爺爺過去的事”“全家去旅游也要參觀紅色景點”。這些變化表明,紅色教育不僅影響了學生,還帶動了家庭,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在課題推廣的成果展上,孩子們用情景劇、手抄報、創意手工作品、紅色故事和紅歌等多種形式展示所學所悟。一幅幅精美的手抄報、一件件富有創意的手工作品、一段段精彩的情景劇表演、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講述、一首首激昂的紅歌演唱,無不展示著孩子們在紅色教育中的成長與收獲。
結語:讓紅色基因賡續傳承
如今,在高岳中心學校,紅色教育不再是黑板上的文字,而是孩子們生活中的歌聲、畫筆下的色彩、家庭飯桌上的話題。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讓革命精神變得可親可感,真正走進了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正如一位家長所說:“原來紅色教育可以這么有溫度,孩子們記住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一顆顆閃亮的初心。”紅色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的傳遞和價值觀的塑造。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高岳中心學校讓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傳承紅色基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訊員石北嶺袁丹丹朱成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