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濉溪縣劉橋鎮留古村的留古莊園里,十多畝荷塘的荷花恣意綻放,翠綠的荷葉間點綴著粉嫩的花苞,清風拂過,陣陣荷香沁人心脾。這里便是90后海歸“新農人”王震用7年光陰打造的鄉村旅游綜合體,集種養、研學、休閑于一體。從海外精英到田間農夫,從“新農人”到帶動一方發展的“興農人”,王震在故鄉的熱土上,用青春與汗水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
上午9點,驕陽已炙烤著大地,室外溫度突破35℃。在留古莊園的農田里,王震戴著草帽、挽著褲腳,正帶領工人彎腰鏟除雜草。汗珠順著他黝黑的臉頰滑落,浸濕了后背的衣衫,他卻顧不上擦拭,時不時彎腰查看作物長勢,叮囑工人注意保留雜草根部的益蟲?!拔覀兦f園堅持生態種植,所有農作物從不使用除草劑,必須靠人工除草保證食材安全?!蓖跽鹉税押剐χf。此刻的他,皮膚曬得黝黑,雙手布滿老繭,儼然一副地道農民的模樣,很難讓人聯想到他曾是留學海外的精英。
盡管高溫難耐,莊園里仍有零星游客的身影。荷塘邊,幾位家長正帶著孩子乘船采摘蓮蓬。孩子們興奮地伸手摘下飽滿的蓮蓬,剝開翠綠的外殼品嘗清甜的蓮子,笑聲回蕩在荷塘上空?!安缮從咸燎?,蓮花過人頭”的詩意場景在這里生動上演,讓久居城市的人們體驗到江南水鄉般的田園樂趣。莊園內,脫玉米粒的老式機器前圍滿了小朋友,他們踮著腳尖學著轉動搖柄;西瓜地里,游客們親手摘下熟透的西瓜,用井水冰鎮后切開品嘗,甜爽的汁水瞬間驅散了暑氣;小火車載著歡聲笑語穿梭在田埂間,將鄉村風光盡收眼底。
“平時在城市里接觸不到這些農作物,今天帶孩子來摘瓜果、采蓮蓬、捉小魚,感受濃濃的田園氣息,這樣的體驗太有意義了?!眮碜允袇^的游客周女士一邊給孩子拍照,一邊感慨道。
如今占地180余畝的留古莊園,已建成集蔬菜水果種植、特色養殖、餐飲住宿、拓展培訓、自助燒烤、農業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為游客提供“吃、游、娛、學、購”一站式服務。誰能想到,這片生機勃勃的莊園,7年前還是一片普通田地。2017年,在國外留學打拼多年、事業有成的王震,毅然放棄了優厚的待遇和大城市的繁華,回到了家鄉留古村?!爱敃r就覺得,大城市快節奏的生活終有盡頭,人們一定會向往田園慢生活。我想打造一個讓大家遠離喧囂、放松身心的地方?!蓖跽鸹貞浧鸱掂l初衷時說。
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初期資金短缺、技術難題、市場開拓困難等問題接踵而至,王震也曾有過迷茫。就在他最艱難的時候,縣人社局、文旅局和鎮政府主動伸出援手,不僅為他講解返鄉創業貼息貸款政策,還全程幫辦申請手續,一筆及時的貼息貸款為莊園發展注入了“強心劑”?!稗r業產業周期長、見效慢,需要情懷更需要堅持。多虧了政府的支持,讓我能在關鍵時刻挺過來?!蓖跽鸶锌?。
憑借著這份堅持與熱愛,留古莊園逐年發展壯大,王震也先后獲得“淮北市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濉溪縣返鄉創業之星”等榮譽,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如今的他,又有了新的規劃:“鄉村振興需要更多年輕人參與,我計劃擴大莊園規模,打造共享農莊和生態農場,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有機農產品供應鏈,讓更多人吃到健康食材,也帶動更多鄉親增收致富?!?/p>
從“新農人”到“興農人”,王震用7年時間在故鄉的土地上繪制出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新畫卷。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到鄉村振興的機遇,正陸續回到家鄉,用青春與智慧澆灌這片希望的田野。
記者手記:
7月的濉溪鄉間,暑氣蒸騰。站在留古莊園的荷塘邊,看著王震黝黑的身影穿梭在田埂間,很難將眼前這位“田秀才”與海外歸來的精英畫上等號。7年間,他用草帽替代西裝,以老繭換去精致,在這片土地上,種出了鄉村振興的希望。
采訪中,最觸動我的是王震談及創業困境時的坦然。資金鏈斷裂時的焦慮、技術攻關時的不眠之夜、市場開拓時的碰壁,這些曾讓他夜不能寐的難題,如今都化作了他眼角的細紋與掌心的厚繭。“農業是慢產業,得有熬下去的韌勁?!彼ê箷r說的這句話,道出了新農人的堅守。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王震的故事里,看到了政企同心的力量。政府部門主動送政策、解難題,貼息貸款如及時雨般注入,讓理想不至于在現實面前折戟。這種“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協同作用,正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力。
告別時,莊園的小火車載著孩子們的笑聲駛過。王震說要建共享農莊,讓更多鄉親增收致富??粗壑械墓饷ⅲ液鋈幻靼祝亨l村振興的密碼,就藏在這樣一群年輕人的腳下,他們把論文寫在田野上,用青春為鄉土大地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記者朱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