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至30日,滁州學院體育學院教師采訪三下鄉團隊在體育館303會議室及402檔案館開展“薪火相傳——四代體育人的體育夢”采訪活動,本次活動主要通過調查滁州學院體育學院的歷史資料,對四代體育教師進行相關采訪,希望通過采訪了解體育學院建院以來的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填補體育學院的歷史空白。
實踐團隊首先通過查閱滁州學院體育學院的歷史資料,包括在校史館,網絡上,書籍中查閱體育學院建校史和發展史,投身于歷史的長河中,未曾謀面的過往,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在隊員們的眼前。
退休教師樓方芳書記是滁州學院體育學院最早的一批領導班子成員。1985年,剛從安徽師范大學畢業的樓方芳站在滁州師專(學院前身)的操場上,面對雜草叢生的跑道和簡陋的體育設施,帶領學生用廢舊木料自制訓練器材。采訪中她提到,擔任書記后,她推動課程改革,走訪20余所中小學調研需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她敏銳捕捉全民健身趨勢,為學院發展奠定基礎。退休后,她仍心系教育,手寫“體教融合”建議,鼓勵青年教師:“別怕走彎路,教育的真諦是用靈魂喚醒靈魂。”
現任副院長解煜經歷了從學生到教師的蛻變。他坦言,學生時代追求“自我成長”,而教師身份則需扛起“育人責任”:“前者像在賽道上奔跑,后者要為更多人規劃賽道。”他提到,教師需從教育視角拆解體育價值——用短跑培養爆發力,用團隊項目錘煉抗挫力。
原體育學院院長、現圖書館館長程吉明指出,體育教育專業需緊跟時代:“增加板球、橄欖球等新興項目,強化實踐教學,建立‘雙導師’制。”他特別強調師資優化:“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健全質量跟蹤機制。”青年教師宋優悠分享初入職場的挑戰:“最難的是把握師生距離。”她的解決之道是“言行身教,與學生打成一片”。體育學院書記余少兵更是對在校生提出殷切期望:“夯實運動解剖學、生理學等理論基石,掌握田徑、籃球等實操技能;積極參與實習、賽事裁判工作,拓展職業視野。”她鼓勵學生“明確目標,珍惜時光”,因為“大學積累是職業發展的根基”。
從樓方芳“以草為席”的拓荒,到解煜“鋪路育人”的轉型,從程吉明對課程的前瞻布局,到余少兵對學子的諄諄教誨,四代體育人用行動詮釋了“體育育人”的范式。正如樓方芳摩挲著舊校徽所言:“現在的訓練更科學,但對學生的真心、對事業的熱愛永不改變。”
經過為期兩周的深入實踐,赴滁州學院教師采訪小隊圓滿完成本次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此次采訪,對未來的發展也有了更堅定的認識。在這片綠茵場上,四十年風雨兼程,變的是日益現代化的設施與理念,不變的是代代相傳的赤子之心。滁州學院體育人正以昂揚之姿,賡續體育報國使命,為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貢獻滁院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