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跟著我爸養豬養羊,我對鄉村大地很有感情。從學校畢業后我是有機會留在大城市的,最后不顧家人的反對,還是回來了。”6月29日,28歲的穆加成笑著對記者說。
從18歲放棄城市機遇扎根豬羊圈,到如今帶領鄉親們構建循環農業產業鏈,這位新農人以科技創新為犁,以赤子之心為種,在皖北大地播撒著鄉村振興的希望。
棄城返鄉:當青春撞上泥土味的夢想
2015年盛夏,濉溪縣臨渙鎮劉油坊村的田埂上,18歲的穆加成背著行囊站在父親的生態農場前。
彼時,同齡人正奔向大學或都市,他卻選擇接過父輩的接力棒,一頭扎進彌漫著糞污味的豬圈。
“放著城里好日子不過,回來喂豬?”親友的質疑像麥芒扎在耳邊,他卻默不作聲地穿上膠靴,凌晨四點蹲守母豬分娩,深夜捧著《現代養豬技術》啃讀到天明。
三個月暴瘦15斤的身影,成了農場里最倔強的風景。
這個骨子里帶著“農勁兒”的青年,很快在傳統養殖中嗅到了創新的氣息。他引進智能化溫控系統,將豬舍溫度波動控制在±1℃,又搗鼓出微生物發酵技術處理糞污,建成全縣首個“豬—沼—菜”生態循環系統。
2017年,農場的生豬拿下無公害認證,年出欄量突破5000頭。當他帶著流轉200畝土地種出的綠色黃桃、紅薯走進滬蘇浙商超時,曾經質疑的鄉親們才發現:這個年輕人腳下的泥土,真能長出“金疙瘩”。
技術突圍:從“羊圈學徒”到專利“收割機”
“現代農業不是靠天吃飯,是靠技術吃飯。”穆加成的筆記本扉頁,這句座右銘被摩挲得發亮。
2021年3月,安徽牧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穆加成更忙碌了。他白天跟著省農科院專家在羊圈“摸爬滾打”,晚上挑燈備考宿州職業技術學院,三年寫下4本養殖筆記,整理出《皖北地區山羊常見病診療手冊》。那些沾滿羊糞的筆記里,藏著他從“門外漢”到高級畜牧師的蛻變密碼。
2024年隆冬,一則喜訊在皖北養殖圈傳開:穆加成團隊研發的“智能羔羊保育箱”獲國家專利,將冬季羔羊死亡率從15%降至3%以下。
而這只是他技術突破的冰山一角——攻克“母羊同期發情”技術讓羔羊成活率達98%,構建涵蓋飼料配方、疫病防控的全鏈條技術體系,累計斬獲2項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
“為了給山羊們安好家,投入了300萬元建立了高床養殖數字牧場,配備圈舍卷簾通風自動控制系統和溫控系統,通過網絡監控將羊舍內情況上傳云端,真正實現了數字化養殖。”當日,在牧騰農業的智慧養殖監控中心,穆加成驕傲地介紹道。
在安徽牧騰農業的智慧養殖監控中心,記者看到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各圈舍的溫濕度、氨氣濃度等20余項數據。這套由穆加成設計的“智慧牧業管理系統”,實現了從投料、清糞到疫病預警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過去憑經驗,現在靠數據。”他創新建立的“一場一檔”電子臺賬,將每只山羊的系譜檔案、免疫記錄精確到個體,使養殖成本下降18%,出欄周期縮短22天。
共富密碼:讓一只羊帶動一方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穆加成的手機通訊錄里,存有32戶養殖戶的詳細信息。
他創新推出“合作社+公司+養殖戶”模式,把母羊交給農戶養殖,免費配種、買保險,再以高于市場價10%回收羔羊。
村民魏浩至今記得,當年5只基礎母羊在穆加成指導下,三年變成200只的規模養殖場,年收入突破20萬元。“有了穆加成團隊的幫扶,給我們這些養殖戶兜底,我們才敢放開手腳地搞養殖,因為心里有底……”
“我們多付出,就能帶動更多的打工人能回到村里開展養殖,他們就可以待在親人身邊,孩子也有父母的陪伴。看到他們全家人其樂融融,我心里是很有成就感的。”穆加成發自肺腑地說。
在臨渙鎮,穆加成的“五統一”保姆式服務(統一供種、培訓、防疫、標準、回收)像一把傘,為養殖戶遮風擋雨。2023年肉價低谷期,他開發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通過大數據測算出欄時機,幫周邊農戶減少損失300余萬元。
如今,32家標準化養殖場如星星之火,讓戶均年增收5萬元以上,“秸稈養羊—羊肉上桌—羊糞下田”的循環模式,更讓鄉村的土地煥發新生。
赤子情懷:風雪里的青春擔當
2024年春節前夜,一場暴雪席卷皖北。
養殖戶雷素梅的求助電話劃破夜的寧靜:“穆技術員,母羊難產了!”
零下10℃的寒風中,穆加成驅車20公里沖進羊圈,跪在結冰的地面上實施助產手術。當三只羔羊在凌晨四點發出“啼哭”時,他凍僵的雙手已失去知覺。這樣的“午夜出診”,在他的日志里記錄了186次。
幾年前的疫情期間,他的皮卡車也成了“移動補給站”:捐贈萬元防疫物資,48天堅守村口卡點,給敬老院送300斤新鮮蔬菜,組建“養殖應急服務隊”解決137個技術難題……鄉親們說,穆加成的身上總有股“傻勁兒”:為了給羊安“數字家”,投入300萬元建高床牧場;為了讓秸稈變飼料,帶著團隊泡在實驗室;為了讓年輕人回村,把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農戶。
“我從小在羊圈里長大,對這片土地有感情。”夕陽下的羊圈里,穆加成撫摸著剛斷奶的羔羊,身后是生機勃勃的黃淮白山羊養殖基地。
他手機里存著一張照片:三只耳朵的畸形小羊——那是他初創業時踩的“坑”,如今卻成了激勵他帶著鄉親們走科技養殖路的警示牌。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從“獨行俠”到“領路人”,穆加成用十年青春證明:鄉村振興的沃土上,只要懷揣熱愛與智慧,青春便能長成最挺拔的模樣。
今年5月,穆加成以優異的青春答卷,獲得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稱號。
“這是榮譽更是責任。”他說,“我倡導更多的青年回到家鄉,這里天地遼闊,大有可為!”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韓桂芳
攝影記者 梅月 通訊員張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