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相山區渠溝鎮瓦房村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勤勞致富”表彰活動。隨著村口廣播里播放的音樂《好日子》響起,村民漸漸聚攏了起來。
“上臺領獎是件光榮的事,咱得好好收拾收拾。”這一天,村民孟慶華的妻子一大早就給他拿來了新買的襯衫。平時不善言辭的他,穿上新衣服,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孟慶華是養驢專業戶。走進孟慶華的養驢場,70多頭膘肥體壯的毛驢正在悠閑地吃草。今年已經72歲的孟慶華正和老伴一起給毛驢添加草料,雖然年事已高,但夫妻倆依然干勁十足。“幾年前,我看到驢肉館生意火爆,就琢磨著養驢肯定有市場。”孟慶華笑著說,“剛開始啥也不懂,就靠自己摸索,一邊養一邊學。”
為了提高養殖效益,他引進先進品種,并進行改良,逐步掌握了科學的養殖技術。“養驢可不能偷懶,每天要放料投料、打水、除草,我還經常和毛驢聊聊天。”
孟慶華告訴記者,“這些小家伙也有脾氣,得用愛心和耐心對待它們。”如今,他的養驢場已頗具規模,一頭驢能掙兩千塊錢。除了賣給驢肉館,孟慶華還嘗試在網上銷售,銷路越來越廣。
“有人說驢比較難養,但我就不信自己養不好。我的脾氣比較倔,人家都說我是驢脾氣。我的驢脾氣上來了,現在還真把驢養好了,去年一年養驢的收入就將近40萬元。”孟慶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而在瓦房村,通過勤勞致富的不止孟慶華,蔬菜種植能手孟祥峰也獲得了表彰。
在孟祥峰的蔬菜種植基地,十個大棚整齊排列在十余畝土地上。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和妻子一起采摘茼蒿。“茼蒿不招蟲,基本不用打藥,綠色又健康,很受市場歡迎。”孟祥峰介紹說。
作為村里的蔬菜種植能手,孟祥峰種植的香菜、上海青、茼蒿、菜心等蔬菜遠近聞名。“熬羊肉湯離不了香菜。”孟祥峰說,“雖然今年香菜價格不太好,但我不著急,溫度越高香菜越難種,下一批上市價格肯定會漲。”說話間,孟祥峰流露出屬于自己的技術自信。
憑借多年的種植經驗和對市場的敏銳判斷,孟祥峰的蔬菜不僅供應鳳凰城批發市場,還銷往真棒超市。“只要保證蔬菜品質,就不愁賣不出去。”孟祥峰自信地說。
談到大棚蔬菜未來的種植計劃,他說:“我想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引進一些新的蔬菜品種,再探索一些特色種植模式,帶動村里更多的鄉親一起致富,讓咱們瓦房村的蔬菜種植產業越來越紅火!”
當被問及獲得榮譽稱號的感受時,兩位獲獎者露出了質樸的笑容,“現在政策這么好,鎮里、村里對俺們的幫助也很大,只要腳踏實地干,咋能干不好。”
他們分別告訴記者,勞動了一輩子,現在看著這些驢長得膘肥體壯,心里特別踏實。當一捆捆自己種的蔬菜走進千家萬戶,再辛苦也值得。
記者手記:
在相山區渠溝鎮瓦房村“勤勞致富”表彰活動中,兩位獲獎者用奮斗故事彰顯了新時代農民的優秀品格。
72歲的養驢專業戶孟慶華引進先進品種、改良養殖技術,把養驢場規模不斷擴大,年入近40萬元,印證了“年齡從不是奮斗的枷鎖”。蔬菜種植能手孟祥峰憑借多年的種植經驗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讓10個大棚的綠色蔬菜走進批發市場與超市,更計劃擴大種植規模、引進新品種、探索特色種植模式,帶動更多鄉親一起致富。這種樂于分享、勇于擔當的精神,正是鄉村振興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孟慶華和孟祥峰兩位村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勤勞致富的真諦。他們用汗水澆灌希望,用雙手創造幸福,不僅為自己創造了財富,更成為瓦房村勤勞致富的榜樣,將激勵更多村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記者 鄒晨光 見習記者 劉奕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