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濉溪老城的石板街畔,徽派建筑群與明清古韻交織成一幅流動的畫卷。這里,古睢書院歷經170余年風雨后重煥生機,成為淮北市青少年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而在這方文化熱土上,一位銀發長者以滿腔熱忱書寫著動人的育人篇章,他就是市關工委文化教育“五老”工作室、古睢書院負責人沈懷遠。
傾盡家財,只為留住文化根脈
沈懷遠與古睢書院的緣分始于2019年。彼時,這座承載著濉溪文脈的百年書院因年久失修瀕臨倒塌。面對這一文化瑰寶的消逝,沈懷遠毅然決定投身重建:“書院是古城的靈魂,是淮北人的一本書,必須有人去翻開它!”他賣掉城郊的東籬山莊,抵押房產,甚至向親友借債,將全部積蓄投入重建工程。施工期間,他常裹著軍大衣在零度以下的寒夜監工,用凍僵的雙手校驗每一塊木榫的精準度。有人勸他:“老沈,你圖個啥?”他笑言:“圖的是讓后人記得,咱淮北曾是書香之城!”經過三年苦戰,古睢書院終于在2021年11月重新矗立,成為安徽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淮北市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
古睢書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宿州分州賴以平創立,曾是濉溪地區科舉教育的核心場所,培養出秀才、廩生等人才無數。然而歷經戰火與歲月侵蝕,書院一度淪為廢墟。沈懷遠深知,重建不僅是建筑的重現,更是文化精神的延續。他帶領團隊翻閱《宿州志》《重興古睢書院記》等古籍,復原講堂、考棚、藏書樓等歷史建筑,并在院內栽種椿樹、槐樹,重現“春秋花香氣爽”的書香意境。
創新實踐,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重建只是開始,如何讓書院真正“活”起來,成為青少年心靈的港灣?沈懷遠帶領團隊探索出“文化+教育+科技”融合模式。
國學浸潤。開設“行走的思政課”,組織青少年身著漢服誦讀經典,在古琴雅集、禪茶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韻味。2024年,書院與市微電影協會合作推出“古睢文化探索”研學路線,吸引500余名中小學生參與。
非遺傳承。聯合市非遺保護中心打造“非遺手作體驗工坊”,讓青少年在制作虎頭鞋、糖畫等傳統技藝中感受匠心。書院還成為淮北市“影視人才研學基地”,用鏡頭記錄非遺技藝,讓青少年在創作中成為文化守護者。
家國情懷。舉辦“紅色基因傳承”主題活動,邀請老戰士講述革命故事,引導青少年在歷史回響中堅定理想信念。2023年,書院與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聯動,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覆蓋學生超2萬人次。
在沈懷遠的推動下,古睢書院舉辦的活動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積極參與。留守兒童小明(化名)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性格孤僻。沈懷遠得知后,主動邀請他參與書院的書法班。如今,小明不僅書法作品屢獲市級獎項,還主動擔任書院的小講解員:“在這里,我找到了家的溫暖。”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農村女孩小芳通過“五老”助學計劃走進書院,愛上國學經典;青年創業者小劉受書院文化熏陶,返鄉創辦非遺工坊。
以文化人,點亮青春成長路
在沈懷遠的倡導下,書院創新推出“文化+思政”課程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學經典解讀。例如,在講解《論語》“仁愛”思想時,他結合現代志愿服務,引導青少年關注社區孤寡老人;在介紹書院歷史時,他通過“月課”制度與當代考試對比,激發學生傳承文化的責任感。
2024年,書院被認定為“安徽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沈懷遠帶領團隊設計“書院+石板街+乾隆湖”特色研學路線,開發“古睢文化探索”“非遺手作體驗”等課程。同年,書院與市關工委聯合成立青少年文化教育“五老”工作室,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校外研學體系,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
作為市關工委“五老”代表,沈懷遠深知責任重大。他牽頭成立“五老”文化導師團,將書院打造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實踐基地。在他的帶動下,濉溪縣關工委2024年“五老”隊伍得到進一步壯大,基層教育工作得到更好推動。淮北市關工委主任楊彥穎評價:“沈懷遠用文化為青少年筑起精神高地,是新時代‘五老’精神的典范。”
堅守初心,溫潤青少年心靈
面對外界贊譽,沈懷遠總是謙遜地說:“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然而,他的付出遠超常人想象:為籌建瓷器博物館,他個人捐贈價值百萬的收藏品;為推廣書院,他自費走遍全市中小學宣講文化價值。
有人問他圖什么,他指著書院匾額上“崇文重教”四個大字說:“圖的是讓這四個字,永遠刻在淮北人的骨血里。”
如今,古睢書院的鐘聲依舊悠揚,沈懷遠與“五老”團隊的故事仍在續寫。他們用文化溫潤青少年的心靈,用堅守詮釋著“五老”精神的真諦,為這座城市播撒下文明的火種。正如書院楹聯所書:“承前啟后傳薪火,繼往開來育棟梁。”這或許正是對沈懷遠與古睢書院最生動的注解。
通訊員 戚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