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春種、夏管還是秋收,試驗田里經常有一個身影穿梭:貓著腰認真查看大豆植株,觀察花蕾和豆莢孕育生長情況,還不時在小本上記錄……從青絲到白發(fā),從一間簡陋實驗室到累計單獨培育30余個大豆新品種,這位“與大豆對話的科技工作者”用畢生心血在濉溪種業(yè)史上鐫刻下醒目的注腳。他就是濉溪縣科技開發(fā)中心主任紀永民。
頭戴遮陽帽,肩挎小背包,口袋里裝著筆和空白標簽本。近日,記者見到紀永民時,他剛從地里回來。“為了培育出優(yōu)良的大豆品種,我們就得天天到地里熟悉材料,掌握第一手資料,不經常下地,是絕對選育不出好品種的。”紀永民說。
一個新的大豆品種,真正成為種子,種植到農田里,需要經過反復的試驗驗證。
上世紀80年代,紀永民在淮北平原看到了這樣的一幕:淮北地區(qū)是全國的黃豆生產區(qū),雖然面積大,但品種多、亂、雜,產量低,畝產不過百把公斤,百姓種地辛辛苦苦還掙不到錢。“那天我就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培育出適合當?shù)氐膬?yōu)良種子。”從那時起,紀永民就一頭扎進了艱辛的科研育種當中。
面對黃豆開花小、去雄花技術要求高、育種周期長、成功率低等問題,紀永民知難而進,自學了大量的育種科技書籍之后,開始在自家地里做雜交試驗。頭天下午到地里為試驗株去雄花,用紅線做上標記后,第二天早上5點去授粉,常常累得腰疼眼澀,但他從未退縮過。
“濉科8號是安徽省唯一一個雙國審大豆品種,并且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審定的高油酸大豆品種。”說起自己精心培育出的“寶貝”,紀永民如數(shù)家珍,濉科8號是用“中豆20”和“平99016”為親本,通過雜交選育而成,2012年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8年、2019年獲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通過,具有穩(wěn)產、高產、優(yōu)質、多抗、廣適、中熟,高油酸、利于機收等特點,油酸含量達到84%。2024年在西北農林大學全國黃淮海大豆新品種展示中,濉科8號畝產568.7斤,居96個參試品種的第一位。2023年,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濉科66,百粒重30克,經國家試驗測定農業(yè)農村部谷物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屬高蛋白、高脂肪含量優(yōu)質型黃豆品種,適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產區(qū)種植。
種子是農業(yè)的“芯片”,一個優(yōu)良品種的誕生,過程漫長,凝聚著育種人扎根土地的心血和育種團隊長期的科研投入。這么多年來,紀永民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累了就睡在試驗地里。
2007年6月,大豆育種地干旱,紀永民夫婦就吃住在楊柳試驗站試驗地里,澆水、播種、查苗、管理;2024年7月大雨,紀永民一連七天吃住在鐵佛育種地里赤腳放水;搞科研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物資,大豆育種也需要肥沃的試驗地、農資、種子、用工等,紀永民兩次賣房子來維持科研。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四十多年來,紀永民用一顆獻身科研的赤子之心,帶領團隊成員,憑著矢志不渝的堅守,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大豆產量和品質,結出累累碩果:選育的大豆新品種有5個國家審定、30個省級審定、21個省級引種備案、11個品種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30個科技成果轉讓進入市場、投入生產、轉變?yōu)樯a力。
作為農業(yè)方面的專家,紀永民還一直致力于農業(yè)新品種選育和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先后主持或參與實施了多項國家、省、市重點科研課題和農業(yè)開發(fā)項目,獲國家、省、市科技成果34項。其中,“高蛋白高產大豆品種選育與推廣”2019年12月獲農業(yè)農村部農業(yè)技術推廣二等獎,“優(yōu)質高產濉科系列大豆品種選育及推廣”2020年6月獲安徽省科技三等獎。
日暮平原風過處,菜花香雜豆花香。在試驗田的烈日下,紀永民拿著授粉袋完成千百次人工雜交,在四十余年磨一劍的堅守中,用行動詮釋了育種人的躬耕精神,為農民增產增收帶去更多新希望。
記者 俞曉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