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點,天微微亮,李東海就早早起了床,穿上圍裙,腳踩雨鞋,手推小車,匆忙向不遠處的一座養殖場走去。遠處的牛叫聲此起彼伏,伴隨著清脆的“哞、哞、哞、哞”聲,膘肥體壯的牛崽沖出圍欄等待覓食。
2000年,李東海便踏上了養殖之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原本只有20頭牛的青春養殖場已頗具規模,現在擁有500多頭牛。養殖場的肉牛憑借良好的品質,成功打開了淮北周邊城市、南京、無錫以及福建等地的市場,在行業內樹立了一定的口碑。
起步階段,李東海的養殖場規模很小,只有20多頭牛,每年收入十萬余元。日子雖然踏實,但是李東海不想止步于此。經過多年積累的經驗,李東海決定放手一搏,擴大養殖場規模。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打掃圈舍、粉碎飼料,收集玉米秸稈,臟和臭不說,有時累得回到家中飯也不想吃,倒頭就睡,第二天天蒙蒙亮,他照舊拖著疲憊的身子出現在牛場。“養殖不止是體力活還是個技術活,剛開始就栽了不少跟頭。”回顧創業初期的艱辛,李東海感慨萬千。就在擴大養殖規模的第二年秋季,一場突如其來的口蹄疫讓李東海心急如焚。短短幾天內,多頭肉牛出現發熱、蹄部潰爛等癥狀,情況十分危急。“當時可把我急壞了。”李東海說。面對如此大規模的病情暴發,就連周邊的獸醫也束手無策。
李東海多方奔走,前往畜牧養殖集中地區尋求幫助,聯系知名獸醫專家,參加緊急研討會和現場診療培訓,終于學到了新的養殖防疫技術,降低了疾病發生率,保障了肉牛的健康生長。“養牛不能只靠蠻力,咱還得學習新技術才行。”李東海說。每逢培訓會,李東海總是第一個報名參加。
隨著養殖場的規模逐步擴大,資金與用地又成為了新的難題。“沒有資金來源,用地也不好批,急得滿嘴起泡。”李東海告訴記者。當地鎮政府了解情況后及時向李東海伸出了援手。在用地方面,鎮政府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實地考察,評估土地規劃和環境影響,為他批準了合適的建設用地。在資金上,鎮政府工作人員主動為他介紹農業貸款政策,協助他準備貸款申請資料,并積極與銀行溝通協調。最終,李東海成功申請了創業貸款,穩固了資金鏈,使養殖場得以持續發展壯大。“多虧了政策支持,我的養殖場才得以維系下去。”談及政府幫助,李東海感激不盡。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規模擴大帶來的人力需求讓村民們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每到肉牛出欄前的集中育肥期,養殖場需要大量人手進行飼料搬運、牛舍清潔等工作。李東海便雇傭周邊村民,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村民不出村就能獲得可觀的報酬。養殖場的糞便無償提供給周邊農場作為土地肥料,還供應給當地肥廠制作有機肥料,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與當地農業生態的良性發展。李東海說:“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我還要帶動更多農戶加入到養殖中來,通過養殖實現增收致富。”
如今,青春養殖場已頗具規模,擁有500多頭西門塔爾牛和夏洛萊牛等優良品種。談及未來,李東海準備引入牛群健康監測傳感器等新技術,實現養殖過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并引進優質肉牛品種,培育出適應本地環境且肉質優良、生長速度快的新品種,讓優質牛肉出現在更多人的餐桌上。
記者 鄒晨光 見習記者 陳倩 通訊員 縱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