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嘀……”11月27日夜,中煤礦建三十工程處方家畔項目部施工現場與風機配套的電控柜傳出一陣急促的故障警報聲。
聽到警報聲,現場技術骨干輪番上陣,卻始終未能找到故障點。
“張大師來了!”正當大家焦灼萬分時,接到電話的項目部機電副經理張長寧趕到了現場,經過檢修很快找準癥結進行搶修。
“搶修是檢驗機電工能力的‘試金石’。”搶修裝備過程中,張長寧現場講解技術要點又傳授心得,“只有日常工作學習鉆研,磨礪成硬功,才能勝任崗位、保障打贏。”
很快,裝備恢復了正常運行。為張長寧打下手的幾位技術骨干,也深感受益匪淺。
“干就干精,做就爭一流。”談起自己的工作,張長寧總是充滿自信地說。高中畢業后入職三十工程處,他從一名機電“小白”做起。
張長寧認為,自己是一只“笨鳥”“菜鳥”,遇到什么新事物要先飛。凡有新的設備入場,他把配套來的圖紙研究個熟透,把新設備當作“新朋友”。10多年來,他轉戰6個項目部,先后完成技改項目30多項,創造經濟效益300多萬元。各類供電設備,他都詳細了解,若出了故障,他聽一聽、查一查往往能找準癥結手到病除。他也成為礦區里的工匠大師,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技術“大拿”。
“礦建項目部的機電維修非常復雜,既有交流6000V強電,又有直流24V弱電,一旦疏忽大意就會造成嚴重后果,這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必須謹慎、仔細。”張長寧回憶說,2021年的夏天,他在一次維修中遭遇380V電源相間短路事故,電容瞬間被擊穿,兩只火球從電氣柜電源開關處蹦出,整個房間被照得通明。
那次“驚魂一刻”過后,張長寧手繪出設備原理圖,把每一個設備的零部件品牌、數量、功能和安裝位置都深深刻進腦海里。
“保設備就是保運轉,保運轉就是保效益。要運用‘望聞問切’把設備問題早排查、早診斷、早治療,確保設備正常運轉。”張長寧在班前會上常常講起。
從設計方案的手工繪圖,到檢修流程和運行制度制定落實,形成了安裝、維護、管理的一體化運行。每次到現場去,他都要帶著機電技術員一起去,通過“手把手”教,讓普通的機電工,迅速成長。
日常設備檢修時,他把不正常現象分析記錄下來,組織班長和包機組長一起對設備進行會診,查找和歸納存在的薄弱環節,對癥下藥,確保設備安全運轉。對出現的難點和頑固點,成立攻堅組專項攻堅,以為問題導向,排查故障,杜絕“病馬拉車”。
“每一次檢修,處理設備故障,張經理要求我們要把使用時間、故障原因、處理方法等在記錄本上,一一寫清楚……”合上筆記本,檢修工馬雨風欽佩地說,“張經理是機電‘達人’,也是我們學習的標桿。他用行動將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發揚光大!”
2023年起,張長寧開辦了機電小講堂,編寫了《礦用設備模塊培訓》等實用教材,印發給工友學習。他還創建微信群,開辟微課堂,工友們有什么技術難題,都可以通過平臺交流切磋,共同學習,一并提升。3年來,已培訓各類技能人才9人,其中一人在全煤技能比武中獲得第一名。
張長寧說:機電工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好維修不搶修”。
他創新了“定期點檢”工作法。結合項目部機電管理特點,推行點檢清單化,根據設備功能進行分類,劃分出重點設備,制定點檢方案,變事后搶修為日常保養,提高設備完好率。他每臺設備建立《健康檔案》,確定保養維修時間和內容,超前更換的易損零部件,縮短停機時間,提高設備利用率,5年來,項目部沒有出現設備“丟肩”現象。
“有人說我不懂得生活,整天就知道與書本、圖紙和冰冷的機電設備打交道。”張長寧笑著說,從事機電工作多年來,自己就愛看與機電有關的書,畫與機電有關的圖,鉆與機電有關的事,每天沉浸其中,樂在其中,從不覺得厭倦,更多的是體會其中的樂趣和享受取得成果時的喜悅。
進入新時代,礦區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設步入了快車道;盡快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無疑是一次次艱巨的考驗。“不停學習,不斷進步,多帶徒弟,這就是我每天的責任。”張長寧笑著說。
記者徐志勤
通訊員李繼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