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區域交通、健全15分鐘生活圈、落實穩崗就業政策、健全新業態人員社會保險制度……在淮北回答“創新之問”的調研座談會上,這些直指群眾急難愁盼的建議,正是這座城市發展“優先清單”的生動注腳,清晰勾勒出淮北將民生關切、安全保障與城市功能品質提升置于發展核心的價值取向。這些領域,既牽系著千行百業的生存發展,更承載著千家萬戶的幸福期盼,是高質量發展不可動搖的前置條件。
百姓的急難愁盼在哪里,發展的重心就該指向哪里。惠民生、保安全及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從來都是回應群眾訴求的“必答題”,其涉及面之廣、關聯性之強,更要求發展行動必須精準對焦。今年以來,淮北深入實施燃氣、特種設備、礦山、危化等重點行業本質安全提升工程,用實打實的舉措守護群眾生命安全,這正是將“安全無虞”這一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納入優先解決范疇,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的“安全網”。從群眾最憂心的安全問題抓起,從最迫切的保障需求入手,發展才能真正踩在民生的“痛點”上、落在群眾的“心坎里”。
抓民生從來不是發展的“附加題”,而是撬動發展的“動力源”。把百姓的急難愁盼列為優先清單,本質上是為發展蓄能增勢。從當下看,解決好就業、社保、安全等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能徹底卸下群眾的后顧之憂,讓大家更敢消費、更愿投入,為市場注入最鮮活的內生動力;從長遠看,完善的民生服務體系與堅實的安全保障,是城市吸引人才、集聚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能持續擴大內需、撬動投資,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致廣大而盡精微。發展的宏大敘事,終究要落腳在“燈亮不亮、路好不好走、事好不好辦、車好不好停”的民生細節里。2025年,淮北結合實際敲定促進就業、社會保障、困難群體救助等10個領域30項民生實事,正是將群眾的細碎訴求逐一納入“優先清單”,把“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轉化為“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的行動力。在服務供給上再遞進一層,讓民生服務更貼心;在數字賦能上再拓展一點,讓群眾辦事更省心;在制度設計上再想深一步,讓保障體系更暖心,通過“辦成一件事”帶動“辦好一類事”,持續擦亮民生幸福底色。當“優先清單”上的訴求逐一落地,發展的質感便會轉化為群眾可感的幸福。這,正是城市發展最深厚的底氣、最持久的動力,更是一切發展實踐的終極歸宿。
陳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