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北日報》上的兩則新聞格外引人注目。一則是6月13日上午,市公安局刑偵支隊聯合南黎街道學院社區,舉辦了一場以“非遺+反詐”為主題的剪紙宣傳活動;另一則是6月10日,相山區渠溝鎮張樓村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惠民演出,由市防非打非辦精心策劃、市豫劇院創新編排的淮北大鼓《防范非法金融活動》精彩上演。這兩場活動,將非遺文化與反詐、防非工作巧妙結合,不僅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也為社會治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治理智慧。從“和為貴”的處世哲學,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擔當,從“德主刑輔”的治理理念,到“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在社會治理中,充分挖掘和運用傳統文化的價值,能夠為我們提供獨特的視角和有效的手段。
非遺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將非遺文化與社會治理工作相結合,能夠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法律法規、安全知識等內容,增強社會治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非遺+反詐”的主題剪紙宣傳活動中,群眾在欣賞精美剪紙作品的同時,也學習到了反詐知識,增強了防范意識。這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需求相結合的方式,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淮北大鼓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將防非知識融入淮北大鼓的表演中,用群眾熟悉的鄉音韻律,深入淺出地揭示非法金融活動的常見手段及危害,讓群眾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輕松掌握金融安全知識。這種創新的宣傳方式,不僅提高了群眾對防非工作的認知度,也增強了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為社會治理工作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讓傳統文化賦能社會治理,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形式和內容。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社會治理智慧,將其與現代社會治理理念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模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拓展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到社會治理工作中來。同時,還要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形成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群眾等多方協同的社會治理格局。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資源。讓我們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將其與現代社會治理工作有機結合,為建設更加和諧、穩定、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
丁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