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2月14日發布一條信息,“如果確定陽了,丟垃圾時請做好這件事”。文章中提到,好多環衛工人是老人,他們更弱勢,處理居家產生的垃圾時,可以用酒精或消毒液噴灑消毒,除了消殺外,使用“鵝頸式封扎法”對垃圾袋進行封口。文章一出引起社會面廣泛討論。
志行堅貞,以文明有禮防疫。“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不學禮,無以立身”,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文化修養、道德素質的外化表現形式,更是一個國家精神風貌的標志。文明素養鑄就疫情防控的精神之盾,面對疫情,除了科學研發、政策指導等硬核措施外,還必須高度重視社會的文明素質等軟供給。有專家圍繞拱手復“禮”、口鼻戴“禮”、手護洗“禮”、清嗓有“禮”、肘臂習“禮”、鞋底托“禮”、一米見“禮”、降塵凈“禮”給出建議。疫情管控方式改變,各地不再查驗核酸碼、場所碼,一線工作人員最易受到沖擊,尤其是行走在大街小巷,用雙手呵護城市美麗的環衛工人。陽不可怕,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守護環衛工人的工作環境,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繼續守護這座城市。
長風破浪,以樂觀心態防疫。“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面對疫情,良好的情緒是抵抗病毒“強有力的屏障”,積極的心態是戰勝疫情“勇毅前行的風帆”。畢竟,面對疫情,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故而,我們要涵養健康樂觀的心態,保持理性的思維。只要我們積極應對,不恐慌,不盲目,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與“寧愿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的環衛工人一道,在平凡的崗位筑起了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
千里之行,以科學方法防疫。為保障社會正常運轉,國家進一步優化調整隔離方式,與時俱進地出臺疫情防控“新十條”,體現了科學精準的防控要求,以此降低對人民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同時,對個人提出更高要求,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用科學方法防疫。面對疫情,我們只有采用得當的方式方法,才能從容理性應對,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也對工作在一線的環衛工人負責。
【責任編輯 趙文杰 劉冰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