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相南街道充分發揮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站的作用,建立人民民主議事場。立足街道實際,以翠峰小區老舊改造為民生“試金石”,將民主理念貫穿改造前期調研、方案制定、施工監督全流程,推動改造工作有序推進,讓“民生清單”精準對接“民心所向”,讓改造工程真正暖到群眾心坎里。
前期調研聽民意,摸清改造“需求清單”
在翠峰小區改造啟動前,相南街道人大工委牽頭搭建民意溝通平臺,組織轄區人大代表走訪調研,以“面對面聽訴求、實打實摸情況”為原則,深入小區開展全覆蓋調研。
代表們通過三種方式收集民意:召開多場居民座談會,分樓棟、分群體邀請老年居民、上班族、商戶等不同群體,重點聽取對小區道路破損、管網老化、停車位不足、公共活動空間缺失等問題的意見;開展“敲門走訪”,逐戶走進行動不便的老人、獨居人員家庭家中,記錄他們對無障礙設施、樓道照明等“微需求”;設置“改造意見箱”,方便居民隨時反饋想法。
經過10余天調研,共收集有效意見建議26條,整理形成“道路重修、樓梯間綜合整治、停車位改造提升、路燈更換及改造、加裝休閑座椅”等多項核心需求清單,為改造方案制定提供了精準依據。
民主協商匯民智,敲定改造“民心方案”
面對改造中的“眾口難調”,利用基層實踐站搭建多元協商平臺,讓居民成為方案“設計者”。針對調研梳理的需求,邀請人大代表、居民代表、社區居委會、改造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共同召開“民主協商會”,讓各方“坐在一起議、擰成一股勁”。
會上,設計單位先匯報初步方案,隨后人大代表和居民們直奔問題、直提建議:居民李阿姨提出“小區老人多,要增加老人活動場地”“二樓要增加排水管網,對排水管網進行保護,就近接入污水管網”。人大代表則建議“停車位規劃要預留充電樁安裝位置,兼顧未來需求”。還有居民關注“施工時要保護好小區里的老景觀樹,那是大家的念想”。
設計單位現場記錄、即時回應,對方案逐一優化調整——將增加老人活動場地、新能源充電樁及車棚、電動車充電樁。最終,經各方充分協商的方案以無異議通過,真正實現“方案由居民說了算”。
全程監督保民生,筑牢改造“質量防線”
為確保改造不“走樣”,構建“人大監督+居民監督+專業監督”立體監督網,將民主監督貫穿施工全過程,確保改造質量不打折扣。
監督小組建立三項機制:“定期巡查”機制,每周2次由人大代表帶隊深入施工現場,對照改造方案檢查道路鋪設厚度、管網材質、施工安全防護等情況,發現問題當場向施工方提出整改要求;“民意反饋”機制,在小區設置“改造監督意見欄”,人大代表每日收集居民對施工噪音、垃圾清運、進度推進的意見,及時與施工方協調——例如居民反映“中午晚上施工噪音影響孩子”,人大代表當即溝通施工方調整作業時間,將噪音大的工序安排在上班時間段;居民自主推選了有一定專業建筑工程經驗的人員擔任“技術顧問”,對防水施工、管線鋪設等隱蔽工程進行專業把關,形成“問題有人提、提了有人管、管了有回音”的閉環管理,讓改造過程全程“曬在陽光下”。
眼下,翠峰小區老舊改造工程正以“看得見”的速度推進,斑駁的外墻逐步被嶄新的涂料覆蓋,坑洼的路面換上平整的瀝青,堵塞的管網迎來徹底翻新。居民們路過施工現場時,總會駐足多看幾眼。王阿姨說:“之前小區要改啥、咋改,咱心里沒底;現在不一樣了,人大代表把‘議事桌’搬到了樓下,咱說的話真能算個數!”李大媽:“以前總擔心改造‘走過場’,沒想到人大代表全程盯著,進度快、質量也靠譜,這才是真真切切為老百姓辦事。”
群眾的滿意,源于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相南實踐的認可。從最初入戶收集“基礎設施老化、配套功能不足、居住環境較差”的訴求,到改造中組織居民代表跟著施工隊查質量、提建議,再到定期在微信群里曬進度、聽反饋,每一個環節,相南街道人大工委都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全過程的人民民主就是真正讓群眾的“呼聲”變成政府行動的“號角”,讓民生工程的進度條,成為群眾幸福感的增長值。
記者 鄒晨光
通訊員 張俊 卓德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