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山腳下,一股清新溫暖的文明新風正浸潤著千家萬戶。相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絕非刻板的說教,而是一場與百姓美好生活需求同頻共振的生動實踐。它如一座“連心橋”,連通黨心民心;如一個“能量站”,輸送文化滋養;更如一個“孵化器”,培育時代新人。如今,文明實踐已深深植根于相山土壤,綻放出絢麗奪目的花朵。
特色服務有溫度精準對接惠民生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關鍵在于服務群眾、凝聚群眾。
相山區摒棄“大水漫灌”,追求“精準滴灌”,精心打造了一批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的特色服務品牌,讓文明實踐更具辨識度、更有生命力。
“開門詢單、群眾點單、中心制單、志愿接單、社會評單”——這套流暢的“點單式”服務機制,已成為相山區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金鑰匙。群眾通過線上平臺或社區聯絡員,發出“微心愿”和服務需求,實踐中心(所、站)精準匯總派發,各專業志愿服務隊迅速響應承接。從家電維修、助學支教到法律咨詢、農技指導,服務內容覆蓋生活方方面面,實現了“你需要,我都在”的暖心承諾。
堅持“組織化規范、項目化運作、專業化支撐、社區化扎根、社會化動員”的思路,制定《相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工作制度》。東街道“來趕集吧”組織人大代表聯絡站、黨員志愿服務隊、社區工作者等“擺攤位”,收集群眾反映的問題;西街道“紅色晨讀”的領學者們或演繹出一封封家書,或在共同品讀紅色故事中感受英雄人物的堅定和愛國愛黨情懷;南黎街道“流動辦公桌”將辦公桌搬到社區廣場、街頭巷尾、居民小區、農貿市場等民生一線,以拉家常的方式傾聽群眾呼聲;任圩街道“聚心小院”在居民居住區院落開展居民議事、黨員活動、調解糾紛等活動,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這些品牌項目如同閃亮的星辰,構成了相山文明實踐的璀璨星河。
品牌之所以能“亮”起來,源于其背后“接地氣、冒熱氣”的服務本質。相山區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讓群眾成為文明實踐的“出題人”和“閱卷人”,真正把服務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讓“文明實踐”四個字變得可知、可感、可及。
群眾舞臺常綻放文化盛宴不散場
文明實踐要富有活力,關鍵在于常態化、互動性。
相山區致力于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打造成百姓身邊的“活力源”和“快樂大本營”,讓群眾性文化活動天天見、日日新,長流水、不斷線。
節慶活動“鬧”起來。緊扣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和重要紀念日,相山區精心策劃“我們的節日”系列主題活動。包粽子比賽、中秋詩會、農民豐收節慶典……一場場活動不僅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更凝聚了鄰里鄉情,讓節日氛圍愈發濃厚,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日常活動“潮”起來。相山區積極擁抱新時代,引入潮流元素,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居民踴躍參與。社區“鄰里節”設置趣味運動會和二手集市,促進熟人社區建設;“全民閱讀·書香相山”活動在圖書館、城市書房、樹蔭下的“閱讀角”常態化開展,讀書分享會、名家講座吸引眾多書迷;“廣場舞大賽”給予草根明星閃耀的舞臺,秀出自我,舞動健康。
特色活動“燃”起來。積極參與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風采展示,通過層層選拔、以演促練,推出一批優秀站長和特色站點。移風易俗工作扎實推進,通過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巡禮”主題宣傳、舉辦“大總紅娘”賦能培訓班、組織中式集體婚禮、推廣文明祭掃等舉措,推動鄉風文明持續向好。今年以來開展移風易俗宣傳220余場,發放宣傳資料萬余份,渠溝鎮鐘樓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樹立了鄉村文明的標桿。
文明素養細滋養崇德向善潤心田
文明實踐的最終目的,在于提升人的文明素養,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相山區堅持宣傳教育、示范引領、實踐養成相結合,像春風化雨般滋養著城市的文明底色。
“榜樣之光”照亮前行路。大力開展“身邊好人”“最美家庭”“優秀志愿者”等評選表彰活動,讓平凡英雄走上前臺,讓善行義舉廣為傳頌。他們的故事被制成展板、搬上屏幕、寫入讀本,用可親、可敬、可學的榜樣力量,引導人們見賢思齊、德行天下。
“規則之尺”度量文明線。通過制定修訂村規民約、居民公約,開展“文明餐桌”“文明出行”“垃圾分類”等主題宣傳實踐活動,細化行為規范,倡導公共文明,將文明軟約束轉化為可操作的行動指南,構筑起城市與鄉村的文明新風景。
“實踐之育”提升參與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好人”李培生、胡曉春的回信精神,探索實用管用好用的好人禮遇機制。“新時代好少年”學習宣傳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傳承紅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等一系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讓文明習慣逐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今,在相山區,文明實踐蔚然成風,文化活動精彩紛呈,鄰里和睦互助友善,文明已成為一種自覺、一種習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染力,為相山區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描繪出一幅幅“人人參與、人人享有、人人贊美”的生動文明畫卷。
記者俞曉萌通訊員程廷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