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姐家的情況剛核實完。57萬元流水里有三筆現金支取,銀行當時詢問過,她還是繼續轉賬了。”相南派出所的會議室內,民警劉璇拿著案卷匯報剛坐下,桌上的反詐預警終端突然“嘀嘀”響了——又一條異常轉賬信號跳了出來。她立刻指尖翻飛記錄信息,眼神里滿是緊繃的專注。這樣的場景,在相南派出所早已是日常,從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她們始終在與詐騙分子的“時間賽跑”中,為群眾的“錢袋子”筑起一道有溫度、有力度的防護墻。
在市公安局相山分局的反詐版圖里,相南派出所不僅是“按部就班”的執行者,更像一名懂群眾、懂套路的“精準導航員”:突破攔截勸阻“群眾不理解、騙子跑得快”的難點,串聯起學校、銀行、社區的協作節點,把反詐做成了貼緊民生的實在事。
要讓反詐知識真正“鉆”進群眾心里,光靠貼海報、發傳單遠遠不夠。相南派出所的民警們把反詐宣傳變成“生活情景劇”:“正警湖說脫口秀”的舞臺上,民警用接地氣的段子拆解“刷單返利”“冒充客服”等套路,觀眾笑聲中記牢“陌生鏈接別亂點”;小區里的王大娘系列條幅,用“騙子畫餅你別信,辛苦錢袋要捂緊”的大白話,打破標語刻板印象;紙杯上印著正規版權反詐漫畫,喝口水都能瞄到防騙提醒。
“想讓反詐不‘掉價’、不‘冷場’,就得把人文關懷揉進去,讓大家覺得是身邊人的貼心叮囑。”相南派出所副所長趙鼎點透宣傳核心。線上,“警民議事亭”每日推案例、辦答題,讓反詐成“指尖學習”;線下,銀行網點有民警暗訪勸阻可疑轉賬,旅館房間貼滿防“網絡招嫖”標識,學校群發學生受騙案例。一張立體宣傳網悄然鋪開,極力隔絕詐騙風險。
可再密的網,也怕“疏”于警惕的縫隙——劉璇手里那本案卷里的程大姐,就是最好的例子。今年夏天,轄區某小區的程大姐在刷抖音點商品鏈接下載“Tandem”APP,被自稱“TIKTOK跨境電商運營助理”的人以“投資賺差價”誘騙。5至6月,她掃碼轉賬、三次取現金交陌生人,累計投57萬元——銀行工作人員詢問用途,她只說“家里辦事”,全然忽略小區反詐海報、業主群預警,手機里的宣傳資料也從沒看。7月,對方要求再付27萬元貨款,還慫恿貸款,程大姐才生疑,和丈夫坦白后報警。
“這案子讓我們揪心,”民警劉璇復盤時語氣沉重,“很多人覺得反詐是民警的事,卻不知一次被騙可能毀了一個家:有的夫妻因錢爭吵離婚,有的老人養老錢被騙后想不開。反詐連著每個家庭的幸福,容不得半點馬虎。”
每一次教訓,都讓攔截機制更“敏銳”。依托銀行卡大數據監測,異常轉賬、可疑APP投訴等“危險信號”一出現,預警團隊就進入“沖刺模式”。此前,有居民遭遇“殺豬盤”,騙子冒充軍官誘投資。民警分析轉賬軌跡、講案例,挽損20萬元。劉大娘遇“冒充子女借錢”詐騙,民警聯動親屬尋人,借充電查手機拆穿騙局,守住她10萬元養老錢。這些案例,正是“分局指導、派出所落實”模式的體現,為處置類似案件積累經驗,讓反詐速度快過騙子套路。
反詐從不是“孤軍奮戰”,相南派出所早織起“協作網”。社區民警兼學校法治副校長,把“校園貸”“游戲交易詐騙”案例搬進課堂,用學生易懂的話筑防線;銀行網點,民警每月培訓員工識別“慌張轉賬”“小額測試賬戶”等異常,發現苗頭就通過快速通道攔截、凍結資金;小區里,網格員、樓棟長當“反詐哨兵”,隨民警“掃樓清戶”,貼提示、發案例,讓反詐成“鄰里提醒”。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把學校、銀行、居民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就能織成一張讓詐騙分子無處藏的大網。”趙鼎的話,在數據里得到了印證:2025年1—7月,相山分局電詐發案同比下降47.24%,相南派出所更是實現發案下降55.56%、案損下降28.71%,返贓金額同比提升42.06%。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是民警們深夜對著電腦核查線索的堅守,是頂著烈日走街串巷宣傳的腳步,更是與詐騙分子“斗智斗勇”的執著。
面對翻新的詐騙手段,相南派出所已有規劃。“我們要探索新的、讓大家感興趣的宣傳手段,并且要根據不同人群設定不同的反詐宣傳方案。”趙鼎告訴記者,下一步,相南派出所將推出更多具有互動性、場景性的反詐宣傳。
從創新宣傳讓反詐“活”起來,到精準攔截讓風險“降”下去,從多方協作讓防線“密”起來,到持續精進讓守護“久”下去,相南派出所的反詐故事,藏著基層民警對“人民公安為人民”的深刻詮釋。他們用每一次耐心提醒、每一次果斷攔截、每一次緊密協作,把反詐的種子播進群眾心里,也讓平安的底色,在這座城市里愈發鮮明。
見習記者 楊紫晶 通訊員 呂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