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買菜上樓要歇三次,現在電梯一站到家,鄰居碰面都笑著打招呼,這‘流動議事桌’,真是咱老百姓的貼心人!”8月9日,看著新安裝的電梯平穩運行,華佳梅苑小區26棟居民王阿姨難掩喜悅。
這棟曾因加裝電梯引發“樓層大戰”的樓宇,如今不僅圓了居民的“電梯夢”,更讓鄰里們重新拉起了家常。這場溫暖的轉變,源自社區那張會“跑”的“流動議事桌”。
此前,26棟加裝電梯的消息剛傳開,便陷入激烈爭執。高層住戶急盼“抬腳即上”,低層住戶卻憂心采光遮擋;有人覺得“不用電梯不該掏錢”,有人擔心施工影響房屋安全……“居民群里吵得不可開交,碰面都繞著走。”社區工作人員回憶,傳統的會議室協調會開了3次,每次都是不歡而散。加裝電梯成了社區治理的“燙手山芋”。
面對僵局,社區沒有“坐堂辦公”,而是把“議事桌”搬到了樓棟下、單元門口,甚至居民家中。一張折疊桌、幾把塑料椅,在樓棟下支起來就成了“會場”。
社區工作人員帶著設計圖紙“擺攤”,逐戶敲門請居民“赴約”,對擔心采光的1樓住戶,當場聯系專業人士進行演示解釋;對費用有異議的家庭,拿出“按樓層遞增、特殊家庭減免”的分攤方案,算清“一次性投入與長期便利”的經濟賬;對行動不便的老人,邀請試乘已加裝電梯的樓棟,用親身體驗替代空泛勸說。
一次談不攏就開二次,白天沒空就約晚上,上班族不在家就上門“補議”。這張會“移動”的桌子,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居民從“各說各理”變為“換位思考”,從“互相指責”變為“共尋方案”。
經過兩個多月“桌會”協商,社區、物業、電梯公司、居民代表共同敲定最終方案。熱心黨員牽頭算賬、專業人員現場答疑、全程公示接受監督,既化解了低層住戶的顧慮,也平衡了高層住戶的訴求,實現從“要我裝”到“我要裝”的轉變。
如今,電梯里常能看到暖心場景,年輕人主動幫老人按樓層,住戶們在群里分享電梯維護知識,曾經爭執的鄰居們笑著說:“這電梯裝得值,不僅省了力,更熱了心。”
“流動議事桌”的價值,遠不止裝一部電梯,更在于找到化解矛盾的“金鑰匙”。桂苑社區負責人坦言,“基層治理不是‘坐堂斷案’,而是‘上門問需’;不是‘我說你聽’,而是‘大家商量’。”如今,從“固定會議室”到“流動議事點”,從“干部主講”到“居民主導”,這張桌子不僅是收集民意的“接收器”、凝聚民智的“轉換器”、服務民生的“輸出器”,更是基層治理的“連心橋”,讓社區治理接地氣、有溫度。
記者 鄒晨光
通訊員 曹菊菊 凌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