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黨組織是引領社區發展的“主心骨”;這里,企業單位是參與社區建設的“生力軍”;這里,居民群眾是推動社區治理的“主人翁”……
近年來,相山區面對社區治理中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資源整合不充分、社區自我發展能力弱等挑戰,積極探索并實施“益聯體”工作法。如今,“益聯體”工作法正以其獨特的魅力,編織著一張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網絡。從解決停車難題到豐富文化生活,從幫扶困難群體到化解鄰里矛盾,這一創新模式匯聚多元主體力量,推動社區治理從“單兵作戰”向“協同共治”轉變,讓社區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多方聯動凝聚共建合力
組織賦能,聚合多元力量。?在相山區濱河社區,“益聯體”公益事業聯合體應運而生。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廣泛邀請轄區內的“大工委”“大黨委”成員單位、熱心公益商家、社會組織及志愿者等加入。?博之遠裝飾公司?作為社區愛心企業代表,不僅主動參與到“益聯體”的建設中,還利用企業的資源和優勢,為社區的文化建設和活動策劃提供了大量支持,成為“益聯體”中的佼佼者。至今,已有90余家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黨政機關積極參與社區共建,形成了強大的合力。
需求導向,精準制定項目?。社區黨組織通過入戶調研、線上問卷、協商會議等多種方式,深入挖掘居民需求。2024年,共征集到城市管理、便民服務等184項服務需求,并據此制定了115個助力項目。各成員單位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認領項目清單,簽訂合作意向書113份。其中,?為滿足社區內婦女的就業需求,特別設立了“媽媽崗”項目?,為她們提供了靈活的工作時間和適宜的工作環境,受到了廣泛好評。
健全機制,強化項目落實?。為確保“益聯體”項目順利推進,相山區堅持議事決策制度,每季度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確定項目實施計劃。同時,建立“清單+評估”管理機制,定期對項目進度進行評估,督促指導項目單位履行合作協議。至今,已累計完成社區場地硬化、停車位增建、道路提升改造等159個助力項目,節約財政資金超100萬元。
群策群力激發共治活力
融入治理,提升服務效能?。“益聯體”成員憑借其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積極參與鄰里互助、政策宣傳等活動。他們通過“流動辦公桌”“辦公晨攤”等服務載體,深入社區一線,助力提升治理服務效能。在解決綠化管護等治理難題時,“益聯體”成員更是主動列席社區居民議事會,與居民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在濱河社區的綠化改造項目中,“益聯體”成員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并協助社區完成了綠化帶的升級和維護?。
筑牢防線,化解矛盾糾紛?。依托“益聯體”成員單位力量,相山區組建了黨員志愿服務隊,并整合社區司法、律所等專業矛盾調解力量入駐社區。2024年,共成功化解物業糾紛、鄰里矛盾等597件,有效維護了社區和諧穩定。其中,?某小區因物業費用問題引發的糾紛,在“益聯體”成員的調解下,雙方最終達成了和解協議?。
激發動能,實現三方共贏。?推行黨群志愿服務積分制,激勵志愿者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同時,“益聯體”成員通過社企合作、公益捐贈等形式,為社區提供愛心物資或兌換商品折扣服務。社區則為鏈接商戶引流,實現了社區、居民、“益聯體”單位之間的可持續性共贏。截至目前,已有860余名志愿者累計貢獻超過6800小時的志愿服務時間,兌出價值4.1萬元的獎品。
服務延伸滿足多元需求
創新機制,補足服務短板?。相山區通過“空間換服務”的創新模式,吸引優質社會組織入駐社區。以“公益+低償+市場化”方式開展合作運營,將部分收益轉化為公益服務反哺社區。目前,已有47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小區黨群服務站為“益聯體”成員單位提供活動陣地支持。?錦華苑社區成功引入了多家社會組織,如“愛心書屋”項目,不僅為居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源,還通過舉辦讀書會等活動,促進了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優化事項,打造便捷生活。?統籌整合“益聯體”成員資源,打造嵌入式養老綜合體、開設周末托管班、運營城市書房等。同時,成立救急難互助社,解決困難群體突發疾病墊付醫療費等困境。聯動開展公益集市活動,提供健康檢查、家電維修等20余項便民服務。設立快遞驛站、車輛管理等服務團隊,實現了15分鐘生活圈全覆蓋。
豐富內涵,滿足精神需求?。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陣地,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定期開展青老年書法等課程。整合轄區教育資源,開展紅色研學、詩歌鑒賞、非遺傳承等特色活動。2024年,結合“暖民心行動”“紅淮集市”,聯合“益聯體”單位開展鄰居節活動、普法教育、文藝演出等290余場,惠及群眾1.6萬余人次。
相山區“益聯體”工作法的實施,不僅有效解決了社區治理中的難題,還促進了社區服務的多元化和精細化發展。未來,相山區將繼續深化“益聯體”模式,推動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居民創造更加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
記者鄒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