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濉溪縣五溝鎮的恒豐水稻種植家庭農場,400余畝稻田里兩臺聯合收割機往來穿梭,“五溝香”富硒大米迎來收獲季。這片孕育優質稻米的沃土,曾是煤礦開采后的沉陷之地,如今通過生態種植、科技賦能與品牌打造,不僅產出可對標五常大米的軟糯香米,更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產業富民的鄉村振興特色之路。
“我們地處北緯33度黃金水稻種植帶,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能賦予水稻充足的生長周期。得知我們有種稻意愿,鎮里主動伸出援手,將土壤和水樣送檢,發現富含硒、鈣元素。”恒豐家庭農場負責人馮博告訴記者。在農業、科技等部門的網格化管理服務,以及農業特派員入戶指導等幫助下,該家庭農場堅持生態種植理念,推廣“鴨稻共養”模式——以鴨子物理除草、糞便自然施肥,減少農藥與化肥使用,同時選用優質稻種,一年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成功將沉陷區“升級”為綠色沃土。
優質的生態基礎為產業升級奠定堅實根基,科技賦能則讓五溝鎮稻米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當地以恒豐家庭農場為“主力軍”,與淮北師范大學等共建科技小院,深耕綠色種植技術研發。江南大學硒肥應用技術的加持,不僅進一步提升了水稻的硒含量和產量,還通過研發降糖米、降血脂米等功能性產品,開發出米糊、米粉、米面等衍生品,拓展多元應用場景,推動產業鏈向高附加值延伸。“五溝香”系列富硒大米獲評綠色食品,成功入選“皖美農產”品牌,依托恒豐家庭農場建設的濉溪水稻科技小院也躋身國家級科技小院行列。
科技加持下的優質產品,需要完善的銷售渠道才能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近年來,借助郵政鄉村振興館與各地商協會資源,“五溝香”富硒大米構建起“本地網絡+郵政助力+商會搭橋”的立體銷售體系,不僅在滬蘇浙市場站穩腳跟,還通過團購訂單與電商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讓“五溝香”香飄四方,更實實在在惠及了當地農戶。馮博介紹,恒豐家庭農場常年吸納百余名農戶穩定就業,讓群眾實現“顧家、掙錢兩不誤”,村民的“錢袋子”實實在在鼓了起來。
與此同時,五溝鎮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區水域資源,發展鱖魚、螃蟹等特色養殖產業,養殖面積達6000余畝,2024年實現產值1.35億元;全鎮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19.8萬畝。從沉陷區綜合治理到生態農業發展,從校企合作攻關到品牌化市場開拓,五溝鎮的稻米產業不僅筑牢了糧食安全根基,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在這片“重生”的土地上,優質稻米持續飄香,科技與生態的融合正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記者 肖干 通訊員 孫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