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生兩金”解鎖共富密碼,“群英匯智”共繪振興藍圖……烈山區宋疃鎮正以系統思維破題鄉村振興,創新“宋來村風”IP建設,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激發內生動力的特色發展之路。
6月下旬的宋疃鎮馬場社區,160畝蘆筍基地迎來豐收季。走進大棚,只見壟畝之中,冒出一排排直挺挺的綠尖,三五根簇在一起、八九根連成一線,長得比筷子長,粗得比拇指粗,嫩生生的,甚是惹眼。工人們手持采筍刀穿梭田間,而地下10厘米處,數以萬計的金蟬若蟲正悄然生長。
“蘆筍屬于高端蔬菜,金蟬以蘆筍根系為食,兩者相輔相成。”馬場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員王啟軍介紹。2023年,社區自籌317萬元資金建成示范園,經過考察對比,放棄了原計劃的羊肚菌種植,轉而引入“蘆筍+金蟬”模式。“蘆筍一年兩到三季采收,金蟬養殖附加值高,每畝年收益可達3萬元,比種植羊肚菌投入低、易管理。”王啟軍說。
在分揀車間內,幾名女工正麻利地將新鮮蘆筍分級包裝。只見她們手法嫻熟,按照直徑精準分揀:1厘米左右的“毛毛筍”和超過1厘米的嫩筍發往銷售端,近2厘米的粗壯筍莖則單獨分裝供應餐飲渠道。
“這是今年的第二茬蘆筍,每公斤可賣6元。咱們的蘆筍品質高,不僅暢銷滬蘇浙,還剛剛與山東曹縣罐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馬場社區黨總支書記項黎明說,“待月底冷庫建成后,新鮮蘆筍將全程直供,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目前,馬場社區正規劃將蘆筍種植規模再擴大200畝。該基地已帶動50名村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1.26萬元。57歲的李淑蘭將土地流轉后,在基地從事分揀工作,每天收入70元:“家門口干活,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如何讓更多的“蘆筍金蟬”成功經驗推廣?如何讓更多產業在鄉村扎根?宋疃鎮以“共富合伙人”圓桌會為紐帶,每月召集新農人、企業代表、專家和政府人員,共謀鄉村振興路徑。
6月25日上午,宋疃鎮首期“共富合伙人”圓桌會議在七彩和村農旅小鎮客廳火熱開場。以“新農人·新沃土·新圖景”為主題,十余名種植能手、農技專家與鎮村干部圍坐一堂,圍繞種植業振興展開頭腦風暴。
“和村蘋果產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和村社區興和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原黨總支書記李居全堅定地說,“我們要思考的不僅是如何傳承好這份產業,更要探索出一條可復制的發展路徑,帶動更多宋疃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近年來,和村社區采取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發展模式,成立“興和種植專業合作社”,制訂“4321”盈利分配計劃(村集體40%,分紅30%,合作社20%,村級公益金10%),投資約750萬元建設335畝七彩和村蘋果標準化種植園。種植新品種蘋果樹苗1.2萬株,引進3名煙臺現代果業科學院專家,為種植園建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會后,與會人員專程前往示范果園,實地觀摩新品種果樹的栽培管理技術,并就水肥調控、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環節進行現場交流。
“真的沒有想到第一期會議的效果這么好。”宋疃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孫頂頂告訴記者,“‘共富合伙人’計劃是我們將人才工作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也是“宋來村風”IP建設中的一部分。”據他介紹,該鎮將每月舉辦主題圓桌會,持續吸引農業技術、電商營銷、文旅開發、特色養殖、鄉風文化等領域的鄉土人才參加,不斷壯大“共富智庫”,為宋疃鎮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記者 于曉 通訊員 朱珠 杜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