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縣里新打造的綜合融資服務平臺,僅用2天時間就能完成擔保貸款審批。而在過去,這個過程需要15到20天,綜合融資成本平均高出約2%。今年以來,在濉溪縣,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真切感受到融資服務的“速度”和“溫度”——這是當地深化“政銀擔”合作,創新發揮政策性擔保“背書、放大、穩定”三大作用,精準破解企業融資難題的生動寫照。截至目前,全縣政策性擔保機構在保企業達1593戶,擔保余額12.98億元,帶動就業3.2萬人,相關做法更被國家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面向全國推廣。
發揮“背書作用”融資成本降下來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困擾中小企業的老大難問題。濉溪縣從政策授信、流程再造、減費讓利三方面入手,讓政策性擔保真正成為企業融資的“信用靠山”。
政策層面,該縣出臺專項政策,放寬擔保準入條件,重點扶持鋁基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特色產業,單家企業最高可獲得2000萬元授信。流程上,建成綜合融資服務中心,引進8家金融機構入駐,企業只需在平臺上提交一次申請,擔保貸款審批時間就從過去的15至20個工作日大幅壓縮至2到3天。
更實在的是真金白銀的讓利。濉溪縣堅持保本微利原則,將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的擔保費率普遍降至1%及以下,合作銀行也將平均年化利率降至3%左右。在這雙重優惠下,企業綜合融資成本較以往降低了2個百分點,切實減輕了負擔。
創新“放大效應”融資渠道多起來
除了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濉溪縣更注重通過模式創新,放大擔保的融資撬動效應。
針對發展前景好的企業,該縣創新“信用直擔”模式,將應收賬款、存貨、訂單等“非標資產”納入反擔保范圍,盤活了企業無形資產。
“園區貸”則是另一項創新舉措。利用園區貼近企業的優勢,該縣建立“園區搭臺、銀擔聯動”機制,園區管理方通過動態共享企業經營數據,精準篩查融資需求并形成“白名單”。對成長性好但暫未達標的企業,園區通過預存保證金與擔保機構共擔風險,有效激活了銀行放貸意愿。
針對企業普遍頭疼的續貸問題,濉溪縣鼓勵運用“無還本續貸”模式,實行新舊抵押權無縫銜接,企業貸款到期后無須償還本金,僅需支付利息便可完成續貸,大大緩解了資金周轉壓力。
筑牢“穩定防線”融資風險管起來
在擴大融資供給的同時,濉溪縣始終高度注重風險防控,筑牢金融安全防線。
該縣利用“擔保云腦”風控模型,整合市場監管、稅務、司法等多部門信用信息,運用大數據技術對企業進行全方位信用評估,有效解決了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讓銀行對經營狀況好的企業“放心貸、大膽貸”。
更重要的是,濉溪縣建立了科學的風險分擔機制。在“科技貸”“無還本續貸”等產品中,明確縣級擔保機構、省級合作擔保機構、銀行、政府補償基金按照4:3:2:1的比例分擔風險。這一機制有效分散了單一主體的風險壓力,形成了各方共贏的局面。
貸后跟蹤監測同樣不可或缺。在濉溪縣,擔保機構和銀行定期對企業貸款使用情況、經營數據進行跟蹤分析,預判發展趨勢,確保風險早識別、早處置,實現了風險全程可控。
如今,在濉溪縣,政策性擔保已不再是簡單的增信工具,而是成為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抓手。隨著更多金融“活水”精準澆灌,這片土地上的企業發展正迎來新的春天。
記者 肖干 通訊員 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