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濉溪縣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孟凡明接受市傳媒中心全媒體記者專訪。
■攝影記者 萬善朝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建設水平直接關系民生福祉與高質量發展成色。“近年來,全縣上下聚焦‘讓法治成為發展底色、讓服務貼近群眾需求’,從抓牢領導干部“關鍵少數”入手,統籌推進行政執法監督、涉企服務優化、矛盾糾紛化解、特殊群體幫扶等重點工作,聚力破解基層治理痛點難點,讓法治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10月23日,在接受市傳媒中心全媒體記者專訪時,濉溪縣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孟凡明表示。
“郡縣治,天下安。”當前,縣域治理正朝著精細化、法治化方向縱深推進。孟凡明告訴記者,領導干部既是法治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也是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示范者、引領者。濉溪縣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以領導干部示范帶動法治濉溪建設走深走實。當地首先從“學法知法”入手,筑牢領導干部的法治理論根基。印發《領導干部應知應會法律法規清單》,涵蓋憲法、民法典等基礎法律,結合發展實際納入優化營商環境、鄉村振興、安全生產等領域專項法規,讓領導干部知道“該學什么、該懂什么”;建立全方位的學法制度——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議定期專題學法,理論學習中心組將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必學內容,嚴格落實憲法宣誓、庭審旁聽制度,讓領導干部在沉浸式體驗中強化法治思維。召開全面依法治縣委員會會議、專題述法評議會,創新“現場述法+書面述法”,避免“述法走過場”,通過“真述、真評、真改”,引導領導干部把法治建設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動態梳理、閉環整改公共政策兌現、政府履約踐諾等群眾和企業關注的重點領域,讓領導干部帶頭用法治思維作決策、用法治方式解難題,推動全縣的執法更規范、決策更嚴謹、群眾和企業法治獲得感持續增強,帶動法治水平整體提升。
把“化解爭議、守護民生”放在首位,既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筑牢基層治理根基的關鍵。孟凡明表示,當地致力于“打基礎、利長遠”,今年以來,在全縣司法行政系統開展實干先鋒團隊、創新之星、學習之星等“1+8”先進典型評選并在光榮榜集中公示,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審查重大決策議題99件、合同32份,實現全縣執法人員100%持證上崗、668件相關案件“零違規”,充分發揮司法行政保障職能,確保政府行為“于法有據”;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縣鎮村三級聯動開展法治宣講120余場,依托“濉溪普法”公眾號開設“今日普法”欄目,圍繞群眾最關心的農業經營、婚姻家庭、鄰里矛盾、日常出行等話題,推出130余期實用內容,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讓法治信仰真正扎根基層。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司法行政部門在其中承擔著“保障者”“服務者”的雙重角色。孟凡明介紹,濉溪縣司法局在規范涉企執法檢查、化解涉企糾紛、提供精準法律服務等方面持續精準發力,深入開展訪企入村、“當一天司法所長”實踐活動,與群眾和各類市場主體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傾聽訴求、解決難題。聚焦規范涉企行政檢查主體及執法事項,梳理形成全縣各類行政執法事項目錄2537項,通過行政檢查公示上報系統進行公示。聚焦落實“綜合查一次”制度,整合多部門檢查職能,制定并高效落實“綜合查一次”檢查計劃24項。深化平臺運用,全面推動“亮碼入企”,讓每一次涉企檢查可追溯、可監督,從源頭上杜絕隨意檢查給企業帶來的干擾。截至今年9月,全縣辦理輕微免罰案件93件、輕罰案件165件,辦理免罰金額33.32萬元、輕罰金額595.55萬元。在避免“亂檢查、多頭查”給企業增加負擔的同時,及時解決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法治難題,讓企業“輕裝上陣”,以法治之力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整合多方資源,創新工作機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推動平安建設走深走實。孟凡明告訴記者,濉溪縣高度重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特別注重行政爭議的實質化解,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從“單一處置”到“多元融合”,打造“李堅工作室”,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案件17起,有效避免糾紛反復、程序空轉;在行政復議中創新“流程優化+調度會商”,破解案件積壓、爭議難解問題,實現矛盾早發現、問題早解決;在調解工作中推行全覆蓋排查,用“一杯茶”工作法等群眾熟悉的方式解疙瘩,通過拍攝院線電影《鄉村調解員》講好調解故事,成功化解糾紛7400余件,成功率99.8%以上,讓法治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堅持“便民+助企”推進法律惠民行動,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質效。孟凡明介紹,濉溪縣司法局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網絡。設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實現法律服務全覆蓋;加強“12348”法律服務熱線、網絡平臺等信息化建設,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不斷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簡化法律援助程序,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實行電話預約、上門服務,變“等群眾來辦事”為“主動上門服務”,力促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雙提升”。深化“綠色通道”服務,對未成年人犯罪或被侵害對象等群體申請的法律援助推行優先接待、優先受理、優先指派,實現法律援助“零等待”。加強隊伍建設,深入開展“一村(居)一法律顧問”和黨政機關法律顧問工作,推行“互聯網+法律服務”,組織律師開展法治體檢,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法律咨詢、合同審查、風險防范等法律服務。今年以來,全縣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000余件、涉案農民工案件180余件,有效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社區矯正融合了監督管理與教育幫扶雙重職能,能夠通過非監禁方式,促進犯罪人員順利回歸社會、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孟凡明表示,濉溪縣社區矯正管理局創新推出耐心傾聽、細心觀察、用心幫扶的“三心”工作法,開展“智慧監管+心理輔導”、刑滿釋放人員“一對一幫扶”、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等舉措。舉辦社區矯正教育幫扶技能競賽,開展工作人員聯合實訓。堅持“治病救人、守護共生”,發揮智慧平臺作用,確保全縣在冊社區矯正對象全員“零脫管、零漏管、零犯罪”,通過集中學習、心理輔導重塑價值觀,聯動民政、人社等部門推行“溫度幫扶”,既守住“監管底線”,又打通“融入路徑”,讓特殊群體感受到“社會接納”,從源頭上減少再犯罪,筑牢社會安寧的“防護網”。
貼近民生,賦能發展,法治建設永遠在路上。“回顧今年以來的工作成績,我們堅持問題導向破解了一批難題,用創新思維打造了一系列亮點。我們將始終錨定全縣發展大局,以民生需求為導向、以法治賦能為抓手,重點推進三項工作:一是持續優化涉企執法,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二是筑牢重大行政決策事項合法性審查防線,確保行政行為合法合規;三是深化普法宣傳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養,把法治打造成縣域最鮮明的名片,讓每一位群眾都能感受到法治帶來的公平與溫度。”談及下一階段工作,孟凡明堅定地告訴記者。
記者 肖干 通訊員 吳剛 張明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