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手機輕響,濉溪鎮人大代表石浩浩的“濉時e辦”平臺彈出一條新消息:烈北社區污水外溢的現場照片和居民焦急的語音;“唰!”鎮綜合治理指揮中心的電子大屏上,工單流轉進度條實時跳動,從問題提交到部門響應僅用12分鐘;“嘀!”民生實事項目模塊自動生成數據分析圖,23.7%的基礎設施類訴求匯聚成全鎮背街小巷改造的“作戰地圖”……
在濉溪縣濉溪鎮,數字化改革正讓人大代表履職“耳更聰、眼更明”,讓群眾訴求與政府響應“零時差”。近年來,濉溪鎮人大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立足鎮域實際,依托“濉時e辦”智慧平臺,深耕代表履職數字化改革,構建起“代表履職數字化、群眾聯系常態化、民生實事可視化”的全新工作格局,實現了從零散解決群眾“一件事”到系統破解民生“一類題”的治理升級。
筑牢實踐陣地激活數字引擎
濉溪鎮域內有市、縣、鎮三級人大代表206名,建成9個代表活動室和1個特色“電商代表之家”,并設有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站。豐富的代表資源與完善的實體陣地,共同筑牢了民主實踐的“硬件基石”。而“濉時e辦”平臺的引入,則成為激活基層民主的“數字引擎”,一舉打破代表履職的時空限制,推動履職模式從“定時定點”向“隨時隨地”轉變。
“從前,代表們揣著紙質履職手冊走街串巷,問題記錄靠手寫、進度跟蹤靠電話;如今,‘濉時e辦’平臺實時推送群眾訴求,代表‘掃碼即辦’,部門‘接單必復’,數據‘跑路’代替了群眾‘跑腿’。”鎮人大副主席郭萍介紹。自數字化改革以來,濉溪鎮人大把代表履職全過程納入“濉時e辦”平臺管理,從走訪聯系群眾到意見建議提交,從群眾訴求收集到問題處置反饋,形成了可追溯的履職閉環,實現了人大代表24小時履職不打烊。
融合線上線下拓展履職邊界
線上,人大代表借助“濉時e辦”平臺,高效處理民情反饋、督辦工單落實,通過“鍵對鍵”聯動提升響應效率,推動為民履職延伸至“云端”。線下,依托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開展接待選民、收集意見建議等活動,在與群眾“面對面”互動中傳遞履職溫度;同時,持續深化“代表進網格”活動,引導鎮域各級人大代表主動下沉網格一線,投身隱患排查、糾紛化解等基層治理工作,推動代表從“會場”走進“現場”,讓民主履職的觸角直抵基層治理的末梢。
今年5月,烈北社區居民李女士向來訪的鎮人大代表石浩浩反映家屬院污水管網堵塞問題。石浩浩當即通過“人大代表碼上反映”功能上傳現場照片與描述,系統自動生成工單轉至平臺指揮中心,再交由職能部門具體辦理。經多方協同發力,該問題得到根本解決。這樣的高效聯動,正是“線上線下”融合的生動寫照。
健全功能模塊實現流程閉環
“代表聯系群眾”模塊讓民意表達更暢通,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可第一時間錄入平臺;“代表活動”模塊實時公示調研、監督動態,讓履職過程全程透明;“代表議案建議”模塊實現從提出到辦結的全流程跟蹤,推動議案建議落地轉化;“民生實事項目”模塊清晰呈現工程進展,方便群眾隨時監督……
六大核心功能模塊聯動,構建起覆蓋代表履職全周期、群眾訴求全鏈條的數字化治理體系。從訴求收集到問題處置,從過程監督到結果反饋,每個環節都在平臺上形成閉環,確保民意“有處說、有人辦、有反饋”。
辦好民生個案破解同類問題
以往,“墻皮脫落、道路積水、路燈損壞”等問題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單個問題解決了,類似問題卻反復出現。而今,平臺數據成為破題關鍵。“2024年以來,‘濉時e辦’平臺共收集群眾反映的社情民意和意見建議848條,其中基礎設施類占比23.7%。”郭萍告訴記者。鎮人大組織代表專題調研,推動鎮城建中心牽頭謀劃全鎮背街小巷市政設施維修工程。目前,這項涵蓋路燈更換、管網改造、路面修復的綜合整治項目已進入招標程序,將徹底解決全鎮背街小巷的基礎設施頑疾。
從響應單個群眾的“一件事”,到推動解決全鎮共性問題的“一類事”,濉溪鎮人大的數字化改革成效顯著。今年以來,人大代表通過“濉時e辦”平臺上報意見建議435件,解決率達99%,全鎮城市管理類12345熱線投訴量同比下降13%,工單辦結速度提升近20%,群眾的滿意率達97.2%。
“數字化絕非簡單將線下工作遷移至線上,而是通過數據賦能持續提高基層治理的效能。97.2%滿意率的背后,既是848條民生訴求的系統化破解,更是數字化改革從‘工具升級’到‘治理革命’的生動實踐。”濉溪鎮人大負責同志表示。下一步,該鎮人大將繼續深化“濉時e辦”平臺應用,優化代表履職評價體系,拓展民生數據分析維度,以數字化創新驅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為”,以更精準的履職、更高效的服務,書寫著新時代基層人大工作的嶄新篇章。
記者 鄒晨光 通訊員 宋馳 劉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