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堰村帶動周邊發展40畝白玉蝸牛養殖,楊莊村盤活閑置資源推行“村企聯建”吸納用工80人,“就業課堂”為脫貧勞動力、留守婦女等群體提供技能培訓300余人次……試點打造“共富夢工場”以來,濉溪縣劉橋鎮堅持黨建引領,聚焦破解農村“就業難”與產業“招工難”的雙向困境,通過創新機制、整合資源、發展產業,奮力打開群眾就近就業增收、集體經濟持續壯大、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共富新格局。
多元融合強根基,延伸鏈條增效益。劉橋鎮“共富夢工場”通過多元化產業布局和產業鏈延伸,為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經濟基礎。王堰村“共富夢工場”依托“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以白玉蝸牛特色養殖為主導,建成3400平方米恒溫恒濕養殖大棚,年產出超千萬只;配套發展21座蔬菜大棚,創新實踐“種養一體”循環農業模式,利用蔬菜剩余物養殖蝸牛,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同時,積極引入精深加工,開發碳烤蝸牛、速食、蝸牛醬等產品,并創新打造蝸牛寵物品牌,顯著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王堰村的成功經驗產生良好輻射效應,帶動周邊兩村發展40畝白玉蝸牛養殖,預計增收15萬元以上。楊莊村“共富夢工場”則著力盤活閑置資源,利用廢棄磚窯廠10畝建設用地,建成6000平方米標準廠房,通過“村企聯建”模式引入安徽莎特針織品有限公司,吸納用工80人,2024年實現產值1500萬,預計2025年產值突破2000萬。
精準服務拓渠道,技能提升穩崗位。劉橋鎮“共富夢工場”高度重視就業服務與技能提升,致力于將崗位送到村民家門口。蝸牛養殖加工、蔬菜種植、針織品生產等各產業項目直接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滿足了不同村民的多元化就業需求,已成功幫助95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的穩定就業。為暢通就業信息渠道,劉橋鎮定期開展“就業信息村村行”活動,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各村收集就業意向與需求,通過鄉村廣播等載體廣泛發布崗位信息,實現精準高效對接。同時,劉橋鎮開設“就業課堂”,為脫貧勞動力、留守婦女等群體提供技能培訓6期,覆蓋300余人次;并在企業設立“黨員技能示范崗”,組織有就業意愿的群眾現場觀摩學習,開展技術傳幫帶。此外,針對殘疾人、低收入家庭等特殊困難群體,還定向提供崗位,實施個性化就業幫扶。
收入結構多元化,共享發展惠農家。劉橋鎮“共富夢工場”有效帶動了村民收入水平的顯著提升和收入結構的根本性優化。村民從過去依賴單一的土地務農收入,轉變為擁有“土地流轉租金+股份分紅+務工工資”的多元穩定收入組合。在王堰村“共富夢工場”,57戶村民以36.7萬元資金入股合作社,28戶村民以80畝土地入股合作社,村民分紅達10.69萬元,共享產業發展的紅利。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使得村集體有能力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廣大村民,自2024年以來,楊莊村累計為老百姓代繳治安保險、醫療保險共25萬余元,發放分紅及獎勵11.3萬余元,讓村民切切實實享受到“共富夢工場”帶來的實惠。生動詮釋了在“家門口”實現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徑,實現村民增收、集體壯大、活力涌動的良好局面。下一步,當地將聚焦“共富夢工場”建設提質增效,持續拓展特色產業門類,深化利益聯結機制,優化就業精準服務,夯實群眾增收基礎,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記者 肖干 通訊員 戴夢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