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人民醫院大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李曉民,主任醫師耿靜做客市傳媒中心《名醫直播間》欄目,解答市民關心秋冬季養生中“吃”的問題。
秋季是自然界從“生長”轉向“收藏”的季節,天氣由熱轉涼,氣候干燥(中醫稱為“秋燥”)。因此,秋季養生的飲食原則核心是:滋陰潤燥、健脾養肺、少辛增酸、適時進補。秋季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干”,如口干、咽干、皮膚干、大便干結等。飲食上要多吃滋潤多汁的食物。推薦滋潤多汁的食物:水果類(梨、葡萄、石榴、甘蔗、荸薺、柚子);蔬菜類(蓮藕、銀耳、百合、山藥、白蘿卜、冬瓜、南瓜);此外還有芝麻、蜂蜜、豆漿、牛奶、杏仁。經過夏天,人的脾胃功能可能較弱。秋季是調理脾胃的好時機,也為冬季進補打下基礎。如果脾胃虛弱,再好的補品也無法吸收。秋季不適合像冬天一樣進行“大補”(如吃大量油膩的肉食或過于溫補的人參、鹿茸等),否則容易加重秋燥,導致“上火”。應選擇“平補”或“清補”。推薦進補食物肉類:鴨肉、魚肉、瘦肉。鴨肉性涼,是秋季潤燥的肉食首選。豆類及堅果:黃豆、黑豆、花生、核桃、杏仁。堅果富含油脂,有潤燥之功,但要適量,以免油膩。
常言“秋冬養陰”,平常秋季常見氣候干燥,在淮北這個地區,建議人們吃梨、百合、銀耳、蜂蜜,以及酸味水果如蘋果、柚子等,因為中醫認為白色食物養肺,建議吃茯苓、山藥、蓮子等,少食辛辣刺激及酒類,多飲水。這里還有“春捂秋凍”的說法。今年的夏季氣溫持續高的時間很長,自6月份開始就感到了炎炎夏日,接下來秋季又是綿延不絕的秋雨。所以遵循天時地利人和的道理,這個秋季各方面的保健飲食就不同以往了。對于患有慢性腸炎、關節炎等慢性病,且體質偏虛寒的老年人,在這異常的季節更要注意飲食保健。湯或粥里可以放山藥、茯苓、枸杞,嚴重者可加人參、羊肉等,如當歸生姜羊肉湯等。秋雨過后還要出現燥氣,一旦氣候干燥,又要注意預防流感。室內用加濕器,或用濕拖把拖地。尤其兒童,處于集體場所,平時做到三分饑和寒,少食甜膩、油膩、辛辣等,提高免疫力,注意手衛生。
記者 黃旭 通訊員 黃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