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王飛、主治醫師楊盼盼做客市傳媒中心《名醫直播間》欄目,講述如何正確認識糖尿病,并在線回答觀眾的提問。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顯著上升,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為12.4%,患病人數達到1.4億。對于如此龐大的糖尿病人群,目前存在對糖尿病知曉率低、治療率低、達標率更低的現狀。同時還面臨著數量更為龐大,2倍于糖尿病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他們都是糖尿病未來的儲備軍,所以需要廣大市民朋友和“糖友”們對糖尿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控糖理念。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身體就像一個大工廠,胰島素就是工廠里的“搬運工”,它的任務是把血液中的葡萄糖(也就是血糖)運送到各個細胞里,讓細胞獲得能量,維持身體正常運轉。可當得了糖尿病,要么是“胰島素抵抗”導致胰島素這個“搬運工”數量不夠了,要么是它工作效率變低了,導致葡萄糖沒辦法順利進入細胞,只能在血液里“閑逛”。這樣一來,血糖就升高了。長期血糖過高,會慢慢損害眼睛、腎臟、心臟、神經等重要器官,引發各種慢性并發癥。
糖尿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僅由遺傳決定。雖然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會使遺傳風險增加,因為一些特定基因會影響胰島素分泌和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但它并非唯一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糖尿病發病中起著關鍵作用。一般來說,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餐后2小時血糖≥11.1mmol/L,這里指的是靜脈抽血的血糖值,再結合糖尿病癥狀,基本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了。如果沒有癥狀一定要非同日再復測一次。
許多人得了糖尿病以后這不敢吃那不敢吃,給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實用的“手掌法則”。每餐用自己的手掌來估算食物量:蛋白質類食物(如雞肉、魚肉、豆腐),每餐吃1個手掌大小、厚度約1厘米的量;主食(米飯、饅頭、粗糧),每餐吃1個拳頭大小;綠葉蔬菜這類低熱量高纖維的食物,每餐至少吃2捧(雙手捧起的量);脂肪(油類、堅果)每天不超過1個大拇指尖的量。用手掌當“尺子”,就能輕松把握食物比例,控制總熱量,幫助穩定血糖。
糖尿病患者科學運動對血糖控制至關重要。運動就像給身體安裝了“降糖小馬達”,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增強心肺功能。但如果運動不當,反而會帶來風險。建議“糖友”們以有氧運動為主,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太極拳、八段錦等都是非常好的運動方式,每天30-60分鐘,運動強度以中等強度為宜。也可以根據自身感覺判斷,運動時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不急促,運動后稍感疲勞但能較快恢復,說明強度比較合適。運動時間選在飯后1-2小時(避免空腹)。注意事項上,運動前測一測血糖,低于5.6mmol/L需先吃15-30g碳水化合物。連續運動超過1小時最好測一測血糖。
記者黃旭通訊員黃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