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人民醫院消化內鏡室副主任張迪、消化內鏡室護士長董琳琳做客市傳媒中心《名醫直播間》欄目,詳解內鏡微創治闌尾炎,科普結直腸癌早篩要點。
闌尾炎是闌尾(盲腸末端的小管狀器官)的炎癥,其病因多樣,通常由管腔阻塞(主要病因)、細菌感染等因素引起。闌尾炎的治療方法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患者年齡及并發癥等因素綜合選擇,主要包括三種方式:手術治療、抗生素保守治療、新興微創治療。目前,內鏡下治療闌尾炎(如結腸鏡下逆行性闌尾炎治療術,簡稱ERAT)是一種新興的微創方法,通過結腸鏡或特殊內鏡器械,解除闌尾管腔梗阻(如取出糞石)、引流膿液,并局部沖洗/給藥,保留闌尾器官。
內鏡下闌尾灌流術護理核心目標是快速恢復腸道功能(關注排氣、排便)、預防并發癥(穿孔、感染、腸梗阻)、心理支持貫穿全程(尤其保器官決策焦慮)。微創治療具有許多優勢。無創操作,避免手術切口,體表無疤痕。保留器官:維持闌尾的免疫功能。恢復迅速:通常24—48小時即可出院。并發癥少:顯著降低術后感染和腸粘連風險。通過規范化護理,ERAT患者通常24—48小時出院,1周內恢復日常生活。
腸道腫瘤包括發生在腸道及闌尾的各種良性、惡性腫瘤。良性腫瘤主要指小腸、結直腸的息肉或良性腺瘤;惡性腫瘤,主要指發生在小腸及結直腸的腺癌、間質瘤、神經內分泌腫瘤和淋巴瘤等。除此之外,闌尾也會發生惡變,如闌尾腺癌、闌尾黏液性腫瘤等。目前關注最多的是發生于結直腸的惡性腫瘤——結直腸癌,又稱大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結直腸癌已成為我國發病率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種。
當身體出現哪些癥狀需要警惕結直腸癌呢?1.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大便次數增多、排便費力,有便意無大便解出等;2.大便性狀改變,便條變細,出現便血或黏液血便等;3.腹痛,多為隱痛,如有梗阻可表現為絞痛;4.腹部腫塊;5.全身癥狀:不明原因出現貧血、乏力、消瘦以及低熱等。如果出現了以上情況的一條或幾條就應該警惕結直腸癌的發生。結直腸癌早期很少出現癥狀,早期癌(病變僅限于黏膜)可無任何癥狀。如果等有了癥狀再去檢查,腫瘤就已經生長到一定程度了,都是中晚期了,治療效果也就非常差了。目前的篩查方法包括:高危因素調查問卷、免疫法糞便實驗、肛門指檢、腫瘤標志物的篩查、影像學檢查及電子腸鏡檢查等。其中電子腸鏡檢查是金標準,其優點在于可對全結腸進行“無死角”的觀察,并可做活檢和息肉切除。結直腸癌大多是由于腸腺瘤或息肉惡變而來,腺瘤或息肉惡變需要5—10年的過程,如果在做腸鏡的過程中發現腺瘤并做內鏡下切除,就能有效地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所以40歲以上的人群每隔3—5年就需要做胃腸鏡檢查,如果40歲以上又合并以上高危因素的話,就需要每年做一次胃腸鏡檢查。
記者黃旭通訊員黃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