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市百歲老人總數達439人。這些壽星的分布特征與生活狀態不僅勾勒出本土長壽圖景,更為全市養老服務升級提供了精準依據。
地域與性別:長壽密碼藏于鄉野,巾幗壽星占七成
數據揭示鮮明的地域分布規律:人口大縣濉溪縣以271位百歲老人占據“壽星高地”,占總數的61.7%;相山區、烈山區、杜集區則分別有65人、58人、45人。值得關注的是,農村戶籍百歲老人達331人,占比75.4%,遠超城鎮戶籍的24.6%,印證了舒緩生活節奏與優良自然生態對健康長壽的雙重加持。
性別差異同樣顯著,女性壽星以325人占據絕對優勢,占比74.0%,約為男性(114人)的2.85倍,全市最年長的113歲老人亦為女性。年齡結構主體分明,以100至105歲的“低齡”百歲老人為主體,達416人,占比94.8%。106至110歲20人(4.6%),111至115歲3人(0.7%),超高齡老人比例相對較低。隨著增齡,人數銳減,突出高齡階段生活質量面臨挑戰。
生活與保障:勤勞為基,親情與政策托底幸福晚年
“身心康泰離不開親緣滋養,勤勞品格筑牢健康根基。”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解讀道。統計顯示,80.0%的百歲老人具備基本行走能力,82.7%擁有生活自理能力,87.2%能正常溝通。良好狀態與家庭照護密不可分——83.6%的老人與子女共同居住,親情陪伴成為長壽重要基石。
職業背景數據更具深意:81.1%(356人)的百歲老人曾以務農為業,長期勞作塑造了他們規律的作息與堅韌的品格。經濟保障方面,92.3%的老人享受政府高齡補貼,93.4%獲得子女經濟支持,多元保障網絡為晚年生活保駕護航。
政策發力:從“延年”到“提質”,構建多元養老體系
基于長壽規律研判,市民政局已明確各項服務升級方向。在經驗推廣上,對濉溪縣等長壽集中區域開展專項調研,深挖自然環境、飲食習俗等核心要素,提煉可復制的“區域健康養老模式”。針對106歲以上超高齡老人,服務重心從“延年益壽”轉向“增齡提質”,整合醫療、社工等資源提供上門康復、心理關懷等個性化服務,維護老人生命尊嚴。
健康干預與文化建設同步推進:一方面面向全人群強化健康管理,重點關注男性群體以縮小性別健康差距;另一方面通過護理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賦能家庭養老,夯實孝親文化根基。著力構建覆蓋全面、供給多元、支付可持續的養老服務網絡。在服務供給上,政府重點保基本、強弱項,家庭承擔情感慰藉與日常照護,社會力量則滿足多樣化、高品質需求。完善社保、商保、福利銜接的長期照護制度,同時加強行業監管,激發社會力量參與活力。
“百歲老人的健康狀態是城市養老服務的‘試金石’。”市民政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數據為羅盤,持續優化服務供給,讓更多老年人共享健康長壽的幸福生活。
記者 朱冬 通訊員 謝瓊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