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衛生健康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全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進展情況,并就社會各界關注的心理健康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
近年來,市衛生健康委立足“參與者、支撐者、保障者”定位,協同教育、民政等部門,推動我市心理健康服務向縱深發展。
政策體系持續完善。市衛生健康委對標教育部《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心理教師臨床實踐培訓標準,推動校醫與心理教師協同機制建設。2025年起,將每年5月定為“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并組織專家團隊參與“家校醫社”協同活動。
服務網絡全面覆蓋。全市6家公立醫院全部開設心理(精神)門診,市精神衛生中心擴容青少年心理及睡眠障礙兩大專病門診,實現縣區心理健康服務全覆蓋。同時,市衛生健康委積極推廣24小時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12356”,2025年已開展超30場心理健康講座,惠及師生家長超1萬人次。
危機干預成效突出。依托心理健康監測大數據平臺,對71萬余條青少年心理數據進行分級預警管理。今年以來,篩查并干預心理預警學生391人,成功處置4起潛在危機事件。
針對節后學生“收心難”、學習困難門診火爆、游戲及社交媒體沉迷等現象,發布會現場,心理健康專家給出了“家庭—學校—醫療”分級應對策略。
市精神心理衛生中心院長張躍乾告訴記者,孩子出現假期后“收心難”是生理心理雙重適應的結果。建議家長通過“接納情緒、調整作息、制定計劃、主動社交”四步法緩解,如提前按學校作息安排生活,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等。張躍乾強調,如果孩子長期存在學習困難、曠課逃學等情況,家長應高度重視,及時帶孩子到專業門診就診。
針對部分青少年接觸電子產品后出現沉迷,甚至發展為游戲障礙等問題,市人民醫院心理門診主任張全剛強調,游戲障礙需達到“失控優先、持續12個月、多領域受損”的標準。家長應制定合理游戲時間,培養孩子現實生活中的多元興趣愛好;學校則需加強自律教育,向學生普及游戲成癮的危害及正確使用網絡、游戲的知識;社會需進一步加強游戲市場監管,規范游戲內容,避免青少年過度沉迷。同時,張全剛建議,家長可通過“家庭數字健康交流”,與孩子提前約定社交媒體使用時長,并借助控制軟件過濾不良內容,幫助孩子平衡線上與現實社交。
據了解,下一步,市衛生健康委將重點從擴大服務供給、提升專業能力、加強科普宣教、完善心理援助熱線四個維度發力,扎實推進心理健康相關工作,進一步營造“人人關注心理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筑牢堅實的心理基石,助力健康淮北建設邁向更高水平。
記者 夏苗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