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季。開學伊始,有的孩子卻出現了焦慮緊張、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拖拉磨蹭、晚上睡不著覺甚至全身不適等表現。市精神(心理)衛生中心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振梅提醒廣大家長,多多關心孩子的“心事”,科學引導和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新學期的學習和生活。
“開學前和剛開學幾天,孩子最常見的心理問題就是‘開學焦慮’。”王振梅告訴記者,從自由放松的暑假模式切換回規律的上學節奏,孩子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有一個“緩沖期”,其表現可能是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拖延不想寫作業、上課走神、不愿上學等。
“想象一下,我們大人放了小長假后,第一天上班也可能會出現‘假期綜合征’,孩子也同樣如此。”王振梅特別提醒家長,“這時候,咱們千萬別簡單地說‘別磨蹭了,快點’等。這就好比一輛汽車停了很長時間后,需要打著火后熱熱車才能跑得更順暢。”
如何幫孩子緩解“開學焦慮”呢?王振梅建議,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變化,與孩子進行開放積極的對話,了解他們對新學期的擔憂,并一起規劃一個“開學過渡儀式”,比如買個喜歡的新文具,整理一下書桌,或者周末去爬一次山,吃一頓好吃的,用小小的儀式感告訴大腦,新“賽季”要開始啦!同時,家長在家中也要給孩子做好表率,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減少在家中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晚上飯后可以陪孩子一起閱讀、聊天,或者一起參加一些家庭共同活動,增進親子關系,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除了常見的“開學焦慮”外,部分孩子還會遇到“社交重啟焦慮”。“特別是剛進入新學校、升入新年級的孩子會擔心,‘我的好朋友還會跟我在一個班級嗎’‘新同學怎么樣,會喜歡我嗎’這種對人際關系的忐忑。這種情況也非常正常。”王振梅表示,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說說結交新朋友的秘訣,有時候就是一個微笑,一句“你好”,或者一次分享文具、講解一道你會的題目,只需要先按下“開始鍵”,后續才能展開。家長在孩子放學回家后也要注意,別光問“作業多不多”,而是多問一下孩子今天學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嗎?你的新同學怎么樣?有沒有交新朋友等。當我們能真切關心孩子的情緒時,遠比關心成績更能給他們安全感。
不僅如此,對于“成績壓力”的提前透支也是不可忽視的情緒波動。尤其是畢業班的孩子,一開學就好像看到了中考、高考的倒計時,感覺“壓力山大”。
“面對這種壓力,最好的方法不是硬扛,而是‘拆解’。”王振梅說,“孩子的成長不是短跑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調整好呼吸,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比一開始就發力猛沖更重要。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定一個‘跳一跳能夠到’的小目標,比如這周先完成數學的一個章節,而不是這學期必須進前十名。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點鼓勵,起到循序漸進的作用。”
據了解,“開學焦慮”等癥狀一般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經學校老師、家長的積極引導和孩子的自主調節,多數孩子的癥狀會逐漸消失,不會對健康造成大的影響。但如果癥狀較重或癥狀持續存在,一直無法進入應有的學習生活狀態時,家長要提高警惕,需及時帶孩子到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篩查檢測,盡量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記者 詹巖

